人民文学出版社外国文学|外国文学史上的今天|“这青春的大地”( 二 )


郭沫若:“早知道你的名字”
早在1921年 , 马雅可夫斯基就作为诗人被介绍到中国 , 他的名字出现在胡愈之、茅盾、瞿秋白等人的文章中 , 他的诗歌流行在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中国文学界 。 作为无产阶级诗人的标杆 , 马雅可夫斯基对中国当代诗歌产生过巨大影响 。 许多文人在访问苏联的时候 , 都专程去参观马雅可夫斯基纪念馆 , 包括戈宝权、艾青、李季、方纪、刘白羽、戈壁舟等 。 1945年郭沫若应邀访问苏联时特地参观了马雅可夫斯基纪念馆 , 并且在题诗中说,中国人“早知道你的名字” 。 因为翻译的关系 , 马雅可夫斯基的名字曾经有过二十多种译法 , 比较常见的有耶谷夫斯基、梅耶戈夫斯基、马霞夸夫斯基、马亚柯夫斯基、玛雅考夫斯基、玛雅阔夫斯基、玛雅可夫斯基 , 从五十年代开始渐渐统一为马雅可夫斯基 。
【人民文学出版社外国文学|外国文学史上的今天|“这青春的大地”】马雅可夫斯基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中国绝对是导师级人物 。 作为革命诗人的旗帜 , 马雅可夫斯基的诗集大量出版 , 品种多达三十多种 , 其中《一亿五千万》《好!》《列宁》等长诗留在不止一代人的记忆中 。 他的诗歌理念和创作方法在许多文艺作品中都隐约可见 , 比如石方禹的长诗《和平最强音》(1950) , 郭小川的组诗《致青年公民》(1955) , 贺敬之的《放声歌唱》(1956年) 。 马三立先生的著名相声《开会迷》显然脱胎于马雅可夫斯基的《开会迷》 。 中国的马先生时常将自己与苏联的马先生联系起来 , 他说过:“马三立 , 就是中国的马雅可夫斯基!”他还说过:“外国有马雅可夫斯基 , 中国有马三立 。 ”
人民文学出版社外国文学|外国文学史上的今天|“这青春的大地”
本文插图

开会迷
除了诗歌 , 马雅可夫斯基在戏剧舞台上也大胆改革 , 反对按照自然主义的方式描摹生活 , 主张舞台具有强烈的剧场性和假定性 , 追求把剧场变成演讲台 , 这些理论主张对苏联戏剧产生了持久的影响 。 他创作的《宗教滑稽剧》被誉为苏联第一部具有高度思想艺术水平的戏剧作品 。 在中国的戏剧舞台上 , 我们不难发现他的元素 。 马雅可夫斯基曾创作讽刺喜剧《臭虫》 , 在苏联大受欢迎 。 1958年 , 中国著名戏剧家田汉在剧本《十三陵水库畅想曲》中安排了这样一句台词:“哈哈 , 马雅可夫斯基的剧本《臭虫》说臭虫到五十年后成为稀有动物 , 如今在中国 , 臭虫之外 , 麻雀、耗子、苍蝇也成为稀有动物了 。 ”2000年 , 导演孟京辉把马雅可夫斯基的《臭虫》搬上了中国话剧舞台 。
人民文学出版社外国文学|外国文学史上的今天|“这青春的大地”
本文插图

《臭虫》海报
马雅可夫斯基:“不如趁年富力强的时刻结束生命”
据说 , 以马雅可夫斯基命名的轮船大都沉没了 。 1930年4月14日 , 马雅可夫斯基自己的生命之舟沉没了——他用一把手枪结束了生命 , 进入了“37岁俱乐部” , 普希金、别林斯基都是这个“俱乐部”的成员 。
诗人在临终前留下遗言:“请不要因我的死怪罪任何人 , 也不要编造流言 , 逝者极不喜欢这样 。 ”马雅可夫斯基的葬礼持续了三天 , 可依然不能满足他的所有粉丝来和他最后一次告别 , 据说有三十万人参加他的葬礼 。 最终 , 他的遗体在《国际歌》的乐声中下葬 。 女诗人茨维塔耶娃说 , 马雅可夫斯基“像人一样活着 , 像诗人一样死去” 。
1931年4月14日 , 曾经担任苏维埃教育人民委员的卢那察尔斯基在共产主义学院马雅可夫斯基纪念会上发表演讲 , 题目是《革新家马雅可夫斯基》 。 他高度评价马雅可夫斯基的创作才能 , 同时指出 , 在诗人铁一般的外表下是一颗容易受伤的心 。 一方面 , 如果他的“铁”里没有包含热忱的、温柔的人道 , 他那些广为传诵的作品不会温暖人;另一方面 , 他不愿意面对自己内心的柔软 , 却又无能为力 。 或许 , 在1918年的诗《好好对待马》中已见端倪:“看见/大颗大颗的眼泪/从马脸上流下/隐没在毛里……/一种动物/所共有的忧郁/从我心中潺潺流泻出来/融化成喃喃细语……”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