夺冠|带娃比夺冠更难?!!我的优势真的不能遗传吗?

 夺冠|带娃比夺冠更难?!!我的优势真的不能遗传吗?
文章图片
作者 | 大J
来源 | 大J小D(ID:jiayoubaobao2015)
前段时间,“女乒三代大魔王”邓亚萍、王楠、张怡宁通过镜头对年轻运动员进行了鼓励。
看到这三位“大魔王”同框,不知道多少人会像我一样有一点点小感动。
我小时候很鲜明的一段记忆就是,大家在石库门外围着一台电视看比赛,邓亚萍那标志性的伴着大吼的扣杀,然后伴随五星红旗升起来,我们无比自豪地一起唱国歌。
今天写这篇文章时,想找一张邓亚萍当年的照片,找了好久发现像素都很低,这才意识到,已经是上个世纪的事情了,一下子就有点泪目了,时光啊~~
 夺冠|带娃比夺冠更难?!!我的优势真的不能遗传吗?
文章图片
三个女人一台戏,她们三位也都是妈妈,自然就谈起了带孩子的事情。
结果这三位历届奥运冠军纷纷吐苦水,太难了,教不了,每次一教就蹭蹭蹭冒火。
主持人又追问,那么孩子打乒乓呢,总能教吧?没想到她们也都是纷纷摇头说,尝试过的,自己真教不了自己的孩子。
然后我就看到弹幕里一行行飘过,太真实了,再大的魔王,孩子永远是克星。大魔王斗不过小魔王。
不知道是不是当了妈的关系,看到这段,我也忍不住想打一串,“哈哈哈哈”,这种暗暗“大家都一样”的“幸灾乐祸”真的太不好了?♀?
 夺冠|带娃比夺冠更难?!!我的优势真的不能遗传吗?
文章图片
我好朋友当时看完就给我发了三连问:
你说为啥没有遗传啊?
你说自己很强的,为啥孩子就不行呢?
你说再强的父母为啥教不好孩子呢?
被她这么一问,发现还真是。我一些前同事就经常自嘲,清华北大毕业,孩子竟然是“学渣”。还有个真实故事,数学博士的爹,竟然教5岁孩子数学可以被气得吃降压药。
为啥会这样呢?我这几天思考了一下,想和你们聊聊。
(一) 认知偏差
我们经常以为自己很客观、很理性,但其实我们大部分情况都不够客观不够理性,而这样的“自以为是”,就会形成认知偏差。
什么是认知偏差?就是我们容易结合自己的情况、所在的环境和经历进行错误的判断。
这一点在养育孩子上是经常出现的。
我们容易想当然地代入,乒乓球冠军的孩子乒乓球一定也很厉害;学霸父母一定养出学霸;育儿博主的孩子一定啥都很好。
当你对其他人有过这样的想法,那么这样的认知偏差一定也会影响到你的自我判断:
我们夫妻俩都是博士,我孩子再不济成绩也不能只有这些啊?
我挺开朗的啊,为啥我孩子是个“闷葫芦”?
我在公司号令几百人呢,我的孩子为啥那么没主见,没领导力呢?
 夺冠|带娃比夺冠更难?!!我的优势真的不能遗传吗?
文章图片
现在大家都有一个意识,尽量避免把孩子和其他孩子比,但也要不断提醒自己,不要拿孩子和自己比。
人的潜意识就是从这些细微“随口说“形成的,理智的时候我们都会说,开玩笑的啦,谁会当真。
但自我偏差就是这样一系列不经意的“随便说说”组成的,变成了我们看孩子的“滤镜”。
慢慢地,我们就“看不见”孩子,只有一套自己相信的“逻辑”。
我的孩子为啥XXX?
我的孩子怎么就XXX?
你说我们夫妻俩XX,凭什么XXX?
下一次脑海再闪过这样的念头,告诉自己,只是因为我们的孩子和我们不同。
每个“人”都是不同,独一无二的。
(二) 期望偏差
我曾经和大家说过,学校、孩子和家庭是铁三角关系,缺一不可。孩子作为教育生态中的主角,他们其实对于学校和家庭的期待是不同的。
 夺冠|带娃比夺冠更难?!!我的优势真的不能遗传吗?
文章图片
孩子最希望从家庭获得的是爱、依恋、情感归属。
由于这样的期待不同,当父母在教孩子,哪怕是自己擅长的内容,就会出现期望落差。
父母重在“结果”,孩子期待“联结”,就会导致双方不在一个频道上,无法出现同频。
知道为啥为人父母都在学共情?因为那是唯一有效让情绪共频的方式。
知道为啥总有父母说共情没用吗?因为遇到孩子问题,我们第一时间就想当老师。
遇到孩子做不好事情发脾气,立马说:
妈妈知道你很生气的,但我们只要继续努力,就能做好的。要不要妈妈帮你啊?
这不是共情。真正的共情是:
哎呀,费了这么大的劲还做不好,真的好生气。哼,气死了,我要发泄一下,跺脚、拿个小玩偶去抱抱。
 夺冠|带娃比夺冠更难?!!我的优势真的不能遗传吗?
文章图片
这才是共情的第一步,每家娃不同,你不需要完全照着做。
但你只要想一想,全职带娃被丈夫说这么简单的事情都没做好;加班赶个稿子被老板批的一塌糊涂时。
带给你亲密感觉的那个人,肯定不是立马理智客观给你分析原因,也不是宽慰你往好的地方看的人。
而是一起吃顿麻辣火锅把“猪队友”、“死上司”痛快骂一通的人。
但只和你一起吐槽的,那只是“酒肉朋友”。真正的好朋友,会在你冷静后,再和你一起分析原因,找到改进方法。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