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上“金扁担” 端稳“金饭碗”——来自安徽、河南粮食主产区的调查
挑上“金扁担” 端稳“金饭碗”(秋粮探行·追踪高质量)
——来自安徽、河南粮食主产区的调查
人民日报采访人员 常钦 徐靖 毕京津
核心阅读
“春争日 , 夏争时” 。 眼下夏收已圆满结束 , 夏种、夏管接续展开 。 秋粮是全年粮食生产的大头 , 秋粮丰收和“三夏”生产密不可分 。 本报采访人员深入安徽、河南等粮食主产区 , 下田头 , 访农户 , 观察农业生产方式、经营方式发生的新变化 , 探寻农业高质量发展的田间脉动 。
基础打得牢 , “望天田”变成“放心田”
走在河南柘城县袁庄村的高标准农田里 , 阡陌纵横 , 路通渠连 , 麦收后的田野又添了新绿 , 一棵棵玉米秧苗站得笔直 。
“收罢麦子种玉米 , 人勤地不懒!”种粮大户张百深一边忙活 , 一边算起收入账:小麦、玉米、西瓜、辣椒“踩着肩膀种” , 小麦一亩打1000多斤 , 西瓜卖进了超市 , 玉米垄间套种辣椒 , 长得也不赖 , “260亩地 , 平均一亩能收入7000多元!”
“稳产增收 , 离不开农业抗风险能力的提升 。 ”小麦专家、河南农业大学教授郭天财说 , 今年小麦经历了倒春寒、病虫害几个坎 , 4月下旬开始 , 河南一些地区出现旱情 , 受旱面积一度超过1000万亩 。 抗旱夺丰收 , 靠的是硬实力 。
“抗灾保丰收 , 庄稼要喝足 。 ”张百深说 , 今年新打了三眼机井 , 铺设了地埋输水管道 , 小麦扬花和灌浆期间浇了两遍水 , 过了干旱这一关 。
老张的底气来自于高标准农田项目 。 去年 , 柘城县统筹整合农业资金 , 每亩投入1500多元 , 平整土地、修沟渠、打机井……一举解决了种地“春怕旱、秋怕涝”问题 。
高标准农田“高”在哪儿?
“好处可多着哩!”张百深打开了话匣子——
以前田间是1米多宽的土路 , 车一过 , 尘满天 , 赶上下雨天 , 三轮车都走不动 。 现在新修的水泥机耕路又宽又平 , 农机进田容易了 , 集中连片耕种 , 成本降了一大截 。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 。 “以前遇到旱涝都挠头 。 ”张百深说 , 现在地头有了机井 , 管网四通八达延伸到田间 , 旱能浇、涝能排 , 省事又省心 。
集中连片种田 , 打开增收新空间 。 “间作、套种 , 搁以前想都不敢想!”张百深说 , 项目区上万亩地成方连片 , 他流转的260亩地成了新技术“试验田” , “小麦、西瓜、玉米、辣椒 , 倒茬加套种 , 立体种植 , 努把劲儿 , 亩产能上1万元!”
推荐阅读
- 体坛焦点|却爆大冷无缘8强,人民日报一语成谶!CBA劲旅末轮输球想挑上上签
- 青年|不行,因为没被重塑雕像的权力挑上,所以不配做他们的粉丝!
- 新华网|【音画坊】端稳中国“碗” 盛满中国“粮”
- 小米手机三星Note20再定义机皇,外媒曝小米MIX渲染图,高端稳了
- 人民网-人民日报|挑上“金扁担” 端稳“金饭碗”(秋粮探行·追踪高质量)
- 挑上“金扁担” 端稳“金饭碗”(秋粮探行·追踪高质量)
- 黄土地遇上“黑科技”,老百姓挑起“金扁担”
- 人民网河南频道|端稳中国饭碗 守好中原粮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