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弃儿到当代传奇女作家,珍妮特·温特森为何会被称“预言家”?( 三 )


社会与文化潮流的预言家尽管在讲述虚构故事方面驾轻就熟 , 珍妮特·温特森却从未脱离非虚构的世界 , 她本人曾在采访中说:“写作的挑战就是寻找到思想、情感和人类状况的本质 。 ”她时刻关注着现实 , 与热点议题与事件保持同步 , 在英国《卫报》等媒体发表了大量的评论文章 , 并于2018年出版《无处不在的勇气呼唤勇气》(Courage Calls to Courage Everywhere)一书 , 汇集了她对近年来英国女性权利运动的回顾和反思 。 工人阶级、左翼政治、性别酷儿、动物权利、人工智能、大数据时代、英国脱欧……温特森对这些热点话题总能提出自己的见解 , 而在35年的创作生涯中 , 她的小说也对如今的许多重大社会议题早早做出了预测 。
在1989年的《给樱桃以性别》中 , 这份前瞻性便已初露头角 。 故事借助一位女性角色 , 预言了“反抗灭绝”的抗议和占领运动 , 巨人突袭世界银行、五角大楼等资本主义发展重地 , 把身着西装的男人塞进麻袋 , 温特森以此暗示了资本主义对环境带来的影响终会引发运动 , 就如今日西方此消彼长的环保抗议一样 。 而《写在身体上》则在赞颂“爱”为人类最伟大的成就时 , 刻意将叙事者的性别模糊化 , 令读者一时难以辨别故事的情感主线究竟是异性恋还是同性恋 。 在如今的英国 , 性别身份问题已然得到了大众的普遍重视 , 然而在《写在身体上》出版的年代 , “性别身份”与“性别流动性”的概念远未为社会主流接纳 。 “我所期望的一个时代是 , 大家都不把性取向这个问题看得那么重要 。 性取向是一个光谱 , 而不是一组二元对立 , 人们是可以在这个光谱里有一些游移的 。 ”这是温特森一直持有的观点 。
同样的 , 《苹果笔记本》(2000)借用了当时尚未普及的计算机互联网来作为故事讲述的媒介 , 预言了未来虚假新闻泛滥、难辨真假的景象 , 也即我们的而今状况 。 而2007年出版的《石神》(The Stone Gods)则是一部“后启示录”类型的爱情小说 , 用后现代主义体裁隐喻了历史的轮回趋势和人类“知错不改”的属性 。
在温特森最新的小说——于2019年出版的《弗兰吻斯坦》(Frankisstein)中 , 她再度通过她那精美的故事“水晶球” , 对人类近未来的发展提出设想 。 这部作品是对玛丽·雪莱的经典小说《弗兰肯斯坦》的重写 , 故事的背景被设定在当下人工智能时代中脱欧的英国 , 内容涉及了跨性别、跨人类等惹人关注的“时髦”议题 。 而对于同样引发热议但还未在此书中探讨的基因编辑技术 , 温特森表示也想要写写它 。
【|从弃儿到当代传奇女作家,珍妮特·温特森为何会被称“预言家”?】身为一位女性、一位工人阶级女性、一位同性恋女性 , 珍妮特·温特森对自己的政治倾向直言不讳 , 并热情地投身于公共讨论之中 。 长期以来 , 她像是一位永远向前迈进的小说家 , 不断地用她独具一格的文字驱动着社会与文化的潮流 , 不仅能用坚持不懈的写作对人类未来图景做出展望 , 更切实地通过她的书写参与、推动着社会的改变 , 特别是在与性别相关的事物方面 。 珍妮特·温特森曾在采访中谈及 , 小说家们生活在现实之中 , 必然会拥有政治性 , 而他们同样可以借此尝试影响世界 。 而她自己 , 无疑也正是这样去做的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