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忽视的另一半——“成绩欠佳”的孩子如何教育( 二 )

被忽视的另一半——“成绩欠佳”的孩子如何教育
部分老师的讨论意见1.厌学 。 找各种借口不愿意学习文化课知识 。 严重的甚至完全排斥学习 。2.逆来顺受或完全叛逆 。 一种孩子表现出逆来顺受 , 听任摆布 , 失去了对任何事情的主动性;一种孩子表现出严重的叛逆 , 对任何事情一律排斥 。 严重的或者有自残或暴力倾向 。3.偏科 。 对个别功课表现出不错的兴趣 , 但对部分学科严重排斥 。4.有明显的不良学习习惯 。 比如不爱做笔记 , 专注力不足等 。5.人际关系出现问题 。 有些孩子表现为不能与大多数同学正常交往 , 或完全排斥人际关系 , 独来独往 。 部分学生和家人的矛盾较大 , 甚至到了水火不容的程度 。6.“三观”不正 。 幻想用讨巧或走捷径的方式达到目标 , 有时会不择手段 。7.学习方法不当 。 有的学生已经非常努力 , 但依然学习成绩不理想 。8.自信心不足 。 经常表现不参与讨论 , 课堂活跃度不够 。 对任何事情都缺乏信心和热情 。9.爱走极端 , 观点、思想或行为几乎没有中间地带 。10.有一定的特长 , 但特长无法发挥 , 只能被压抑 。 在不擅长的领域中表现出“成绩弱” 。可能的教育策略针对“成绩欠佳”的部分同学 , 职业教育可能的应对策略大致分为以下几点:被忽视的另一半——“成绩欠佳”的孩子如何教育
《放牛班的春天》中关于教育的思考1.设计更加多元而丰富的课程 , 增强学生对课程的选择 。 可以设计必修课、专业课、各类社团课、特色兴趣课、游学活动课等多元的课程 , 让学生体验更为丰富的学习内容和更加多样的学习形式 。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2.实施多元综合评估 , 打破“唯分数论” 。 很多所谓“成绩欠佳”的孩子仅仅是文化课考试成绩不高 , 并不是“一无是处” 。 我们要想方设法发现学生的亮点 , 用多元评估的方式从方方面面评估学生 。 这些方面可以包括品行、社团活动、兴趣爱好、责任性、职业技能、学习能力等 。 职业教育没有中高考的压力 , 并且大部分中职院校已经为学生安排好了就业出路 , 正好可以实践更加客观公正的多元综合评估 。 让学生认识到自身的优点和长处 , 激发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的内驱力 。3.增强家校沟通 , 争取“家校共育” 。 通过家长学校、家校委员会、导学处等机构 , 增强学校对家庭教育的引导 , 尝试缓解或解决部分学生的家庭矛盾 。4.通过小班导师制、住宿家长、导师活动等方式尽量增强老师和学生之间的联系 , 培养良好的师生关系 。 很多“学习欠佳”的学生在中学阶段已经被老师和家长放弃 , 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和关怀 , 自信心受到严重摧残 。 而很多职业教育的学校采取的更是“军事化”或“半军事化”的管理 , 靠严苛的纪律和粗暴的管理规范学生 。 这些孩子更加感受不到关爱与尊重 。 所以 , 我们需要转变思路 , 让学生被爱、被关怀 , 让他们重建自信心 , 认识到自我的价值 。 教育是爱的输送 , 而不是严苛的训诫 , 甚至人格侮辱 。被忽视的另一半——“成绩欠佳”的孩子如何教育
部分老师的讨论意见5.用心理疏导等方式 , 缓解部分学生的压力 , 挽救学生被摧毁的自信心 。 让学生能够重新树立对学生的信心 。6.有更加清晰的职业规划或就业升学通道 , 通过升学顾问、人生规划师等方式 , 建立学生的目标感 。 并跟踪和帮助学生持续为目标努力 。7.引导学生建立自我管理和自主学习能力 。 在教学方面重点训练学生的自学能力 , 让学生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在校园生活等方面帮助学生建立学生自组织社团 , 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8.通过“差异化教学” , 满足不同孩子的学习需求 。 针对不同类型的孩子 , 有尽量多元化的学习内容 , 让学生能够基于自身的学力进行学习 。9.通过世界经典文化和艺术熏陶孩子的心性 , 改善孩子的性情 , 让孩子能够感受到美与爱 。 如电影《放牛班的春天》和《地球上的星星》中 , 分别用合唱和绘画改变学生的学习和对人生的态度 。10.打破常规 , 用一些更有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方式引导学生学习 。 对于部分“成绩欠佳”的学生 , 可能所有常规的教育策略都会失效 。 需要学校和老师打破惯性思维 , 用一些“非常规”手段对学生进行引导和教育 。 如用趣味性强、参与性强的方式 , 让学生多动手 , 多实践 , 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被忽视的另一半——“成绩欠佳”的孩子如何教育
印度教育电影《天上的星星》剧照以上的原因、特点与策略只是一些框架性的概况 。 在实际的教育过程中 , 有很多偶然性、突发性的教育契机 , 这需要靠老师的实际经验和教育素养才能把握 。 教育是艺术 , 而不是技术 。 再高明的学校结构和制度设置 , 再优良的课程和教学方法 , 最终都要有一定教育水准的教育者才能驾驭 。 所以 , 教育的问题最终还是人的问题 。 提升教育者的学术水平 , 教学能力和教育素养才是根本之道 。另外 , 教育者必须把所有学生当人 。 对于“成绩欠佳”的学生 , 我们更是不能用“有色眼镜” , 提前为学生贴上一个“差生”的标签 。 很多学校因为升学率 , 根本不把“差生”当做正常的学生进行教育 。 很多所谓的“差生”就在这种忽视和冷落中失去了自信心 。 没有自信心 , 学习成绩更差 , 形成了“恶性循环” 。 此类学生到职业院校之后 , 又受到更加严格的苛责 。 很多职业院校只把学生当做赚钱的“工人” , 而不是有待教育的“学生” 。 只看到“学生”潜在的商业价值 , 并不承担真正的教育功能 。 这是教育的悲哀 。 只有我们真正把学生当人 , 让学生感受到“教育”向上、从善、育美的力量 , 职业院校才能真正称得上是学校 。抛开一切“策略” , 教育之本在人 , 在心 , 在诚、在爱 。 树人、养心、立诚、弘爱 , 教育就不会太偏 , 也不会无效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