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世界打开自己:从何兆武《上学记》谈民国教育

向世界打开自己:从何兆武《上学记》谈民国教育
《上学记》封面何兆武先生的《上学记》是近年来我读过的回忆录中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一本 。 我们有必要先介绍一下何兆武先生 。 何先生是清华大学教授 , 著名的翻译家和历史学家 。 他翻译了卢梭《社会契约论》、帕斯卡尔《思想录》、康德《历史理性批判文集》、罗素《西方哲学史》等重要的思想文化作品 。 2015年4月20日 , 他以94岁高龄获得中国翻译协会颁发的“翻译文化终身成就奖” 。 他自己还著有《历史理性批判散论》、《历史与历史学》、《文化漫谈》、《西南联大的那些事》等著作 。 这本《上学记》也获得了2008年第三届国家图书馆“文津图书奖”和2006年的华语图书传媒大奖 。 这本书主要以何先生于民国时期 , 在北师大附中、中央大学附中和西南联大的上学经历为叙事基础 , 讲述何先生对民国教育、人生幸福、为人处世、历史与现实等各方面的认识和看法 。有一次话剧导演孟京辉先生到我校讲座 , 他说道 , 翻开书就是打开一个人的一生 , 打开一个新的世界 。 读过何先生的书 , 确实为我打开一个世界 。 读完书 , 觉得何先生自己也始终保持一种“向世界打开自己”的状态 。 这种状态从外部来说需要自由、宽松的环境 。 从自己的做人状态来说 , 需要谦卑的精神、开放包容的胸怀和一颗慈悲心 。 今天 , 我想结合书中的内容 。 讲讲那个时代的历史和教育 , 以及何兆武先生这个人 。向世界打开自己:从何兆武《上学记》谈民国教育
翻译家、历史学家何兆武先生向世界打开自己 , 首先需要你所处的环境相对自由、宽松 , 没有一个霸权的力量对生活和学习有过度的干扰和约束 。 何兆武先生早年经历都是在北洋和民国时期 。 大家现在说到北洋和民国想到的似乎就是官僚腐败 , 民不聊生 , 战乱频繁 。 但何先生书中的民国景象却大不一样 。 先说北洋 , 何兆武先生在书中数次提到 , “北洋军阀没有意识形态的统治……”;北洋时期 , “并没有也拿不出任何意识形态的东西 。 这也恰好为五四运动提供了一个特殊的环境 , 如果在严格的思想专制之下 , 类似五四运动的思想启蒙是不大可能出现的 。 ” 。 “当时的政治气氛还是非常活跃的 , 尤其是在北洋时期 。 ” 所以 , 北洋时期 , 政治宽松 , 舆论自由 , 各类社团活动非常自由 。 因此才能爆发五四运动 , 三一八游行 , 蔡元培先生作为校长的北大才能“兼容并包” 。 即使在国民党北伐成功后 , 当时的北平依然是西北军29军统治 , 并不是国民党中央军 。 “那时的杂牌军还是北洋时期的作风 , 实际上没有意识形态的统治 。 看不顺眼也抓人 , 但是没有一个类似三民主义或其他主义的正面理论 , 所以学校里面思想反而比较自由 。 ”学生发起了“一二九”运动 , 也没有受到太大冲击 。 还可以自由成立各类学习会和社团 。抗战时期 , 何先生去长沙读中央大学附中 , 当时 , 学校设置了训育主任 , 专门负责学生的政治和品德教育 , 早晨上学还要读《总理遗言》 。 但是 , 何先生写道:“国民党的思想控制并不是很严格 , 同学之间是很开放的 。 ”学生有不同的信仰 , 并不会受到特别的干扰 。 所以 , 何先生说:“一方面那时的控制不是很严 , 另一方面 , 国民党虽然打着三民主义的旗子 , 可实际上讲的是一套 , 做的是另一套……对意识形态的东西并不是真正感兴趣 。 ”向世界打开自己:从何兆武《上学记》谈民国教育
何兆武先生翻译作品在这样的环境中 , 学校的氛围是非常自由的 。 学生有充分的自由 , 打开自己 , 选择自己想学习的内容 。 比如 , 何先生在高二的时候 , 在作文中写道 , 社会进步的规律 , “要经历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等五个阶段 。 ”那是斯大林写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中的观点 。 因为当时何先生在上海看过一些类似《联共党史》之类的“左”派杂志 , 所以写了这个观点 。 当时的意识形态是“三民主义” , 把这种观点搬出来算是离经叛道的 , 但他们的老师并没有驳斥他 , 也没有说他不对 , 或对他进行思想教育 。 又比如 , 当时所有的教科书都是美国本 , 英文原版 , 包括中央大学附中和西南联大 。 这保证了他们的知识和思想直接与世界接轨 。 另外 , 他们在中学要学习“国文、英文、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生理卫生、历史、地理包括中国史、外国史、中国地理、外国地理、还有体育、劳作、音乐、图画 , 还有童子军 , 军训等”科目 。 另外 , 作者还喜欢逛旧书摊、听古典音乐、看京剧、看电影、参加各种社团 。 也就是说 , 由于外部干预较少 , 何先生那一代人始终处于一种舒展的、打开的状态 , 虽然生活并不富足 , 但却有难得的自由 。这里要特别说说何先生就读的大学——西南联大 。 一九三七年日本侵华 , 清华、北大、南开三所学校于一九三八年四月在云南昆明成立了西南联合大学 。 这所大学被称为中国历史上的传奇 。 短短八年时间 , 入西南联大受教者8000余人,毕业生2522人(也有说三千多) 。 但走出2位诺贝尔奖获得者、4位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8位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171位两院院士、100多位人文大师 , 及数位国家领导人 。 这是怎么做到的呢?何兆武先生在书中描述到西南联大时说:“现在回想起来 , 我觉得最值得怀念的就是西南联大做学生的那七年了 , 那是我一生中最惬意的一段好时光 。 ”为什么惬意呢?何先生写道:“联大三个学校以前都是北方的 , 北京、天津不属于国民党直 接控制的地区 , 本来就有自由散漫的传统 , 到了云南又有地方势力的保护 , 保持了原有的 作风 , 个人行为绝对自由 。 没有点名 , 没有排队唱歌 , 也不用呼口号 , 早起晚睡没人管 ,不上课没人管 , 甚至人不见了也没有人过问 。 自由有一个好处 , 可以做你喜欢做的事 , 比 如自己喜欢看的书才看 , 喜欢听的课才听 , 不喜欢的就不看、不听 。 ”何先生还回忆 , 有个叫邹承鲁的院士 , 之前是西南联大的学生 , 采访人员问:“为什么当时条件非常差 , 西南联大也不大 , 却培养出了那么多的人才?”他的回答非常简单 , 就是两个字:自由 。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