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知识局|洞庭湖,越来越小 | 地球知识局( 三 )


本文插图

长江河水在南下注入洞庭湖之前
沿途又能开垦出无尽的良田沃野...
(图片:map.tianditu.gov)▼
地球知识局|洞庭湖,越来越小 | 地球知识局
本文插图

如此反复 , 人为垦殖和自然淤塞互为因果 , 对洞庭湖面积变化产生了显著影响 。 现在的洞庭湖 , 由于围湖造田、泥沙淤塞 , 已经被分割为东洞庭湖、西洞庭湖、南洞庭湖、大通湖、目平湖和七里湖等多个部分 。 到1978年时 , 洞庭湖面积已经从1949年的4350平方公里缩减到2691平方公里 , 曾经的“八百里洞庭”湖面萎缩了一半 , 且面积也屈居于鄱阳湖之下了 。
这大通湖也是被围了个严严实实
(图片:map.tianditu.gov)▼
地球知识局|洞庭湖,越来越小 | 地球知识局
本文插图

洞庭湖的治理
古人很早就意识到洞庭湖对于当地生态环境所起的重要作用 , 因此对洞庭湖的治理历史几乎一直伴随着围垦历史 。
自古以来 , 洞庭湖周边地区便是水患多发之地 , 而作为连接长江四口和湘、沅、灃、资四水的洞庭湖 , 其起到的调蓄洪水作用对长江中下游地区而言是不可替代的 。 因此当洞庭湖日益变小后 , 其对洪水的调蓄作用也相应地逐步降低 。
尤其是长江流域遇到大规模降雨之时
干流和多个支流都水量暴涨 , 但缺乏湖区容纳
河水湖水肆意泛滥就难以避免了
(前几天长江流域的大规模降水)
(参考:中央气象台)▼
地球知识局|洞庭湖,越来越小 | 地球知识局
本文插图

早在南宋时期 , 时人便察觉到围湖垦殖和水患之间存在的密切联系 。 虽然南宋政府对维护垦殖逐渐采取禁令 , 然而由于围湖垦殖带来的重大经济效益 , 使得禁令在当时却收效甚微 。
清代中后期 , 清廷对筑堤建垸的活动开始进行严格管理 , 对围垦活动也开始审批 , 并对阻碍泄洪蓄洪的私人垸田采取退田还湖的措施 。 但此后由于洞庭湖的淤泥越来越多 , 私垦之风开始屡禁不止 。
时间过了近百年 , 在洞庭湖于1977年底进行了最后一次大规模垦殖活动后 , 水利部随即在1980年召开的长江中下游防洪座谈会上正式决定“退田还湖”政策 。 而根据有关部门研究 , 洞庭湖地区每围垦100平方公里 , 将导致岳阳附近的城陵矶出水口水位提升0.03米 。
百舸入长江 , 岳阳城陵矶附近
(图片:google map)▼
地球知识局|洞庭湖,越来越小 | 地球知识局
本文插图

1985年到1996年期间 , 中国政府针对洞庭湖存在的种种问题 , 开展了第一期治理工作 , 不过这时候的水利建设主要还是以“堵”为主 , 选择大力加固堤垸设施、整治洪道等 。
1998年 , 长江流域爆发了特大洪水灾害 。 除了气候因素外 , 沿江湖泊的蓄水调洪能力的降低也是导致这场灾难的原因之一 。
1998年特大洪水的最高水位牌
(图片:wikipedia@phileole)▼
地球知识局|洞庭湖,越来越小 | 地球知识局
本文插图

此后 , 国务院痛定思痛 , 为了一劳永逸地解决水患问题 , 就洞庭湖后续发展提出了“封山育林、退耕还林、退田还湖、平垸行洪、以工代赈、移民建镇、加固干堤、疏浚河道”三十二字方针 , 改“堵”为“疏” , 洞庭湖进入了第二期治理阶段 。
【地球知识局|洞庭湖,越来越小 | 地球知识局】其中“退田还湖、平垸行洪、移民建镇”的政策 , 和明清时期的人为活动刚好相反 。 退耕又分“双退”和“单退”两种 。 所谓双退 , 是指退人又退耕 , 完全搬迁出原来的洲滩民垸;单退 , 是指退人不退耕 , 改从事避洪耐渍农业 , 正常年份尚可从事生产 , 大洪水期间则开闸蓄洪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