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派青山千古秀


|一派青山千古秀
本文插图
|一派青山千古秀
本文插图
|一派青山千古秀
本文插图

蒙格罕山似兽似禽似人的石景 (中旗宣传部提供)
文/包慧慧 图/赖志强
据清代张穆《蒙古游牧记》记载 , “旗西三十里有鲜卑山 , 土人名蒙格” 。 鲜卑山即蒙格罕山 , 千百年来 , 蒙格罕山静静地横亘在天边 , 庇佑着世世代代在科右中旗繁衍生息的草原儿女 。
蒙格罕山位于科右中旗巴彦呼舒镇西日嘎嘎查境内 , 主峰海拔721.3米 , 占地总面积20855公顷 。 置身蒙格罕山 , 野趣盎然 , 绿色植被多种多样 , 飞禽走兽频繁出没 , 是生灵共舞的一方天堂;悬崖峭壁上奇峰罗列 , 怪石林立 , 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雕造出无数似兽似禽似人的石景 , 展现着大自然的玄妙与神奇;夕照残垣 , 蒙、藏、汉、契丹等多种文字的洞壁题记依稀可见 , 书写着壮怀激烈的民族发展史 。
一曲悠扬的长调旋律 , 奏起草原远古的韵味 , 随弦飘飞的音符带我们走进了金戈铁马的年代 。 相传成吉思汗征战途中来到一座巍峨的大山脚下 , 见这里林深草密 , 鸟语花香 , 流水潺潺 , 美景怡人 , 便下令安营扎寨 。 心腹大将木华黎率300士卒 , 择最高的山顶垒灶起火 , 摆席设宴 , 狂欢三天三夜 。 兵马所到之处 , 崎岖的山顶平坦如铲 , 方圆足有40里 , 从此人们便称此山为“汗山” , 即为沿袭至今的蒙格罕山 。
在逶迤西去的蒙格罕山脚下 , 科右中旗像一颗晶莹闪亮的明珠镶嵌在科尔沁草原腹地 。 站在这片富饶、瑰丽的沃土上 , 遥望要塞古迹 , 穿越时空聆听历史吟唱 , 先后有东胡、匈奴、乌桓、室韦、鲜卑、突厥、誓族、契丹、女真等部族在此游牧 。 清崇德元年(1636年) , 清太宗皇太极封巴达礼为图什业图亲王 , 掌右翼五旗事 , 科右中旗从此正式有旗的建制 。 在接下来的几百年里 , 科右中旗伴随着朝代的更替、国家的动荡 , 行政区划、隶属关系多次变更 , 于1980年归属于兴安盟 , 重新开启繁荣发展的篇章 。
如今 , 驻足蒙格罕山 , 临崖而立 , 看到的不仅是沃野千里、绵延绿洲 , 更是科右中旗奔跑在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崛起之路上的奋斗姿态 。
王全是高力板镇呼和道卜嘎查飞播造林项目基地的护林员 , 年纪不大的他却见证了百余公顷绿色长城的崛起 。 “过去 , 风吹沙起 , 一夜之间庄稼地就成了沙窝 。 ”王全说 , “飞播造林之后 , 这些柠条长势很好 。 即使刮风 , 沙土也压不住周边的农田和房屋了 , 我们真切感受到好生态带给我们的好生活 。 ”
同样感受到巨大变化的 , 还有杜尔基镇“蚂蚁森林”防沙治沙项目区内的护林员佟玉山 。 他告诉笔者 , “种上柠条后 , 漫山遍野的沙地都绿了 , 雨水也多了 , 不毛之地变成了沃土良田 。 ”
【|一派青山千古秀】科右中旗发展最大的瓶颈在生态 , 最大的出路也在生态 。 近年来 , 科右中旗坚持自然恢复为主 , 人工干预为辅 , 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治理 , 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开展生态文明建设 , 大力实施“三北”防护林、退耕还林还草、退牧还草、天然林保护、重点区域绿化等重点生态工程 , 把握好发展与生态、开发与保护、生产力与承载力等辩证关系 , 努力绘就山青、水秀、林茂、田肥、湖清、草绿、沙退的新时代“富春山居图” 。
眼下 , 额木庭高勒苏木布拉格台嘎查经济林木、紫花苜蓿连成一片 , 一碧万顷 。 六七年前 , 这里的一道道山梁、一面面山坡、一条条山沟都是光秃秃的 , 如今变得郁郁葱葱 , 像是披上了厚厚的绿装 。 “这就是我们生态绿化的成果 , 这些兼具经济和生态价值的果树改变了我们的生活 。 ”布拉格台嘎查嘎查达陈国发自豪地说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