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戏曲艺术与年轻观众
文章图片
图片从左上到右下依次为3D京剧电影《曹操与杨修》、梨园戏《董生与李氏》、青春版《牡丹亭》剧照 。版式设计:蔡华伟
编者的话
中国戏曲是中国文化的瑰宝 。 优秀传统戏曲跨越时代 , 不断焕发魅力 。 戏曲为何能持续吸引不同时代的观众?在坚守艺术本体的同时 , 当代戏曲艺术在哪些方面实现了创新和创造?古老戏曲的有效传播 , 带来了什么启示?弄清这些问题 , 有所为 , 有所不为 , 对戏曲艺术的发展至关重要 。
中国戏剧家协会名誉主席尚长荣——
培养观众需积极主动
我至今记得25年前 , 上海京剧院举办“京剧走向青年”的活动 。 我们带着《曹操与杨修》《盘丝洞》《智取威虎山》《歧王梦》这四台极具风格的新编剧目进京为首都高校学子演出 , 取得了意想不到的轰动效果 。 我们每一位演员都深受激励和启发:京剧艺术永远属于青年 。 青年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 。 拥有了他们 , 京剧艺术也就拥有了未来、拥有了希望 。
立足当下 , 戏曲要积极主动地拥抱年轻人 。 时代虽然变了 , 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始终在发扬光大 。 戏曲传递的是真善美 , 是忠孝节义 , 是积极向上的正能量 , 这些也不会随着时代的变化而改变 。 但在艺术观上 , 我们需要与时俱进、不断发展 。 因为与时俱进 , 戏曲方能从勾栏瓦舍中发展为成熟的舞台艺术 , 方能集众家之所长形成成熟的美学体系 。 作为当代戏曲人 , 首先要清楚 , 我们不是为“博物馆艺术”服务的 , 我们面对的应当是21世纪的广大观众 , 应当跟上时代的节奏和审美 。
面对众多的艺术门类 , 我们也应当有充分的自信 。 对于传统剧目必须精排精演 , 提升文本的整体质量 。 对于新编剧目 , 一定要有深邃的内涵、明快的节奏、抓人的情节 , 服化道和音舞美等都需要全方位提升 。 我们既不能走西方大歌剧的路子 , 也要跳出一味重复过去个别成功剧目模式的路子 , 必须要符合当代观众的审美需求 。 年轻人爱看昆曲、京剧、梨园戏、南音等戏曲剧种 , 视之为时尚 , 究其原因 , 一来是这些戏曲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地域特征和剧种个性;二来 , 有别于西方许多艺术类型 , 它们都是集文学、表演、音乐、美术、武术等于一体的综合性艺术 。 这些特质符合时代的审美和个性追求 , 必然会受到年轻观众的欢迎与热爱 。
近年来 , 戏曲艺术涌现了不少实验作品、跨界作品 , 引起了一些争议 。 以前 , 大师们也常有反串 , 常与其他艺术门类合作 , 比如谭鑫培主演了中国第一部电影《定军山》 。 这是才艺的展示 , 也是灵感的迸发 , 未尝不可 。 但跨界存在的前提 , 是作为主流的传统作品牢牢守住戏曲的根 。 京剧得姓“京” , 昆曲得姓“昆” , 戏曲的“底线”得经得住考验 。 这个“根”要是不在了 , “跨”也就说不上了 。
另一个现象是传统艺术与新兴技术的结合 。 如今 , 许多优秀的戏曲作品都被拍成了电影 , 很多网站、APP成为戏曲展示平台 。 许多戏曲院团和戏曲人都在上面开通账号 , 以短视频的形式普及推广戏曲 。 信息时代 , 戏曲人不应墨守成规 , 不要把自己局限在小小的一方舞台 。 网络上短平快的传播手段 , 也的确能快速拉近与网友的距离、培养潜在的观众 。 我们不应排斥 , 但同时也要注意尺度和分寸 , 万不可恶搞 , 偏离戏曲传播的初衷 。
【艺术|戏曲艺术与年轻观众】培养观众是传统艺术的恒久之道 。 戏曲人不能做“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的事 , 而应当主动出击 , 多方位、多形式、多角度地去传播弘扬 , 去赢得更多人的了解与热爱 。
推荐阅读
- 好事儿娇娘|蓝河加码《脱口秀大会》,年轻文化现在都是这么玩的
- 电视剧|低音绅士王晰献声新剧OST《把一切给明天》登陆酷狗,为年轻发声
- 南京警方通报大学生多次偷外卖|年轻人你咋这样呢?南京警方通报大学生多次偷外卖
- 留学|莎顿国际学院解读:新加坡艺术留学,中国留学生能否适应当地生活习惯?
- 市南区|中外艺术家齐聚 市南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师讲堂”启幕
- 综艺|姐姐们终于精通了游戏规则,要流量不要艺术,拼就够了
- 贡多齐|巴萨引援再瞄准中场?这次看中年轻后腰,或是神操作?
- 疫情之后,年轻人开始报复性存钱?东莞90后攒钱人数排全国第九
- 舞蹈|湖南艺术职业学院五年制招生专业
- 国王|《宫廷社会》,法国宫廷社会的平衡统治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