错觉|“流水账”的错觉( 二 )


你说它无关吧,肯定不是,确实有一些对猫猫的描写,双方有竞争关系,因为我努力练,所以超过了猫猫,作者很自豪。你说它有关吧,这个猫猫在文章中也挺可怜的,就起到了一个衬托的作用。
其实读到这里,我有一个小疑惑,因为作者说,我是对网球的真爱,那么,超越猫猫,是不是也是我们喜欢网球的一个理由呢?
第三个“雷”是“硬拔高”以及“疑问式结尾”。我们在教应试作文的时候,总是对孩子说要拔高,但拔高它是递进的。打网球这件事情,要到人生的大道上平稳行走,当中隔了太多了。我们要先想想,打网球给自己带来的最直接的变化是什么。当初妈妈反对的是什么?你自己都写了嘛:身体瘦弱,半途而废对吧,这是两个缺点,那么,经过练习,这两个缺点改正了没有?你得先说这些呀。
最后一句话是问句。从个人经验看,我是不建议中小学生在考试作文的结尾使用问句的。如果读者读了“谁又能说这不算取到的真经呢?”,脑海里下意识地想“我觉得不算”,那就麻烦了。所以,还不如踏踏实实地用一个陈述句。
如果用比较严格的标准,我会认定它半切题,也就是俗称的偏题。例如,对这篇文章来说,《取经》和《我最喜爱的运动》,哪个题目更好?纵观全文,它对学习成长的描述相对不多,对于喜爱的描述占比更大。
怎么改?我下水写一篇。没有炫技,绝不脱离小作者本身的能力。
因为觉得网球运动员特别帅,我就有了学网球的念头。但父母第一时间表示了反对:第一个理由是我体格太差,像个瘦猴儿似的,说不定连网球拍都扛不动;第二个理由是我缺乏恒心,以前学什么都是三分钟热度,没几天就放弃了。可他们越是反对,我反而越来劲,架不住我几个月的软磨硬泡,他们终于勉强同意我去试试。
但真站到训练场,拿到网球拍,就觉得“瞎玩”和“真练”果然不一样。更何况,我还有一个竞争对手——我的好朋友猫猫。
我刚兴奋地拿到球拍,准备和猫猫、教练来一番对战,便看到教练忙不迭地摇头:“学网球哪有那么简单,真想学到点本事,得从最基础的做起”。整整两节课,他都没有让我们拿起球拍,而是在讲网球的规则,讲各种线的作用,还让我们背——这和我想象中的网球学习太不一样了,有点像课堂,也有点让我打退堂鼓。
当我有点犹豫的时候,我看到了猫猫认真听课的表情,又想到了爸爸妈妈说我“老是动不动就放弃”的评语,心里想如果这次再中途退出,恐怕这顶“半途而废”的帽子是再也摘不下来了,于是硬着头皮选择坚持。没多久,这种坚持就带来了回报:等我开始挥拍的时候,那些当初的基础学习发挥了作用:我的走位、姿势都有了明显的进步,教练可能只要两三句指令,我就能明白调整的内容。
在很长一段时间,让我期待的对战依然没有出现,教练要求我不断地练习发球、挥拍,动作看起来简单又重复,但有了之前学习的经历,我意识到这样的重复,一定会对水平的提升有帮助。每次教练教完动作或帮我纠正后,以后我都会趁热打铁,再多练习好几遍,在教练单独教导猫猫时,我也会在旁边继续练习挥拍。在这段网球学习的历程中,我开始明白一个道理:原来,运动场上所有的帅气,都需要扎实的基础,如果没有这些枯燥乏味的练习,就不可能成为一名高手。
如今,我已经“回击”了父母的质疑:学习网球之后,我多少长了一点肌肉;而他们也不再嘲笑我老是“三分钟热度”了。我想,我取到的不仅仅是“如何打好网球”这本经,还有“如何看待基础知识”这本经,而后面这本,将伴随我走过更远的学习历程。
其实改的就是六点很实在的东西:
1、如果是自己想做的事,不要轻易地在作文里写“不知道为什么”;
2、所有的出场人物,只要点了名,就应该有自己的戏份;
3、如果一模一样的词在短距离里要用两遍,除了为了排比,尽量替换个近义词;
4、做总结时要循序渐进,不要一下子上一个大高度;
5、问句结尾很有挑战,要有十足把握才用;
6、写的时候一定要想着题目。
只说上面这些条条框框,孩子肯定只能傻点头,也不知道怎么落笔。如果我自己直接写一遍,孩子可能就明白了。
这也是我为什么一直让写作老师“自己落笔”的原因。
3
直播里还聊了聊另外几篇文章。当然没《取经》那么细致,但很有共性。
其中一个共性,是不少家长甚至老师把它归纳到“流水账”里。说哎呀,孩子写的是流水账,一点也不生动,你看看怎么把它变生动啊?
我仔细看了看,发现还真未必是“生动”的问题。实际上它和我开课的初衷很接近——其实这些内容他说给你听,你会觉得很可爱,但为什么写下来,你就会觉得“流水账”“啰嗦”“没重点”呢?
我举几个例子:
1、在长城游览的人真多,我们排了好一会儿才登上长城,登上了长城,导游开始给我们介绍长城。
2、不一会儿,我们走到了烽火台上,在烽火台上看着群山,可美了!在烽火台上看着长城,我想到了几个与长城有关的故事。
3、放假时,爸爸带我去公园,我看到许多小朋友在骑自行车。我也好想骑自行车,可我又不会骑。只要拆掉辅助轮,我的自行车就东倒西歪,好像一碰就能倒。看我这么想骑自行车,爸爸决定帮帮我,教我骑自行车。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