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歌赋|王阳明的传奇人生,百死千难中得来的阳明心学( 四 )


1521年3月 , 31岁的朱厚照驾崩 , 江彬等太监被处死 。同年5月 , 王阳明在庐山白鹿洞书院广聚世儒、高谈阔论“致良知”学说 。嘉靖皇帝即位 , 传旨要王阳明立即赴京朝见 , 拟表彰他南赣剿匪和南昌平叛之功 。王阳明走到半路 , 又传来圣旨命令他不要进京 , 过程几近戏弄 。朝廷认为:王阳明未获朝廷授命而擅作主张平叛 , 乃系蔑视朝廷 , 不但无功 , 反而有过 。朝廷的这个态度 , 令天下人心寒 , 舆论哗然 。嘉靖皇帝迫于民意压力 , 又故作姿态 , 对王阳明加官授爵 , 封为“新建伯” , 兼任南京兵部尚书、参赞机务 , 概为虚名虚职 , 无实惠实权 。
木秀于林 , 风必摧之 。很快 , 就有人上书朝廷要求剥夺王阳明的封爵 , 诬称王阳明是朱宸濠的同谋逆党 。朝廷中还形成一股诋毁和攻击王阳明的势力 , 指责他宣扬“伪学” , 贻害天下 。1522年 , 朝廷正式颁令禁遏王学 。1523年进士考试的《策问》考题竟然就是批驳和攻击王阳明的思想主张 。见此情景 , 诸多弟子和友人意欲主持公道 , 为王阳明辩白 , 王阳明一概息言 , 默默忍受 , 无辩止谤 。有一天夜深人静时 , 王阳明沮丧默坐 , 对门人说:“现在如果有一个洞穴 , 可以让我带着父亲逃跑 , 那么我愿从此远遁 , 永不后悔 。”
诗词歌赋|王阳明的传奇人生,百死千难中得来的阳明心学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王阳明文化陈列馆
05
金之在冶而超越平庸
面对忍辱负重、进退维谷、凶险异常的局面和处境 , 王阳明只能从自己的内心获得力量 , 用良知和本心指引自己的选择和担当 。不得不说 , 这颇似释家“忍辱波罗蜜”的一种诠释 。他后来感慨说:“某于此良知之说 , 从百死千难中得来 , 不得已与人一口说尽 , 只恐学者得之容易 , 把作一种光景玩弄 , 不实落用功 , 负此知耳 。”
人人都有趋乐避苦之本能 , 然而王阳明在与王纯甫的书信中却提出了一个非常精当的比喻 , 叫作“金之在冶” 。他一生中经历的艰难挫折 , 在别人看来足够死上七八回 , 但是于他而言却都铺设了成圣成贤的“道路” 。“譬之金之在冶 , 经烈焰 , 受钳锤 , 当此之时 , 为金者甚苦 。然自他人视之 , 方喜金之益精炼 , 而惟恐火力锤煅之不至 。既其出冶 , 金亦自喜其挫折煅炼之有成矣 。”人在经过最深刻的磨砺和体悟后 , 便能“人心死 , 道心生” , 从而超越平庸 。
1527年 , 55岁的王阳明在绍兴系统讲授心学理论 , 他在天泉桥上与钱德洪、王畿授立四句教法:“无善无恶心之体 , 有善有恶意之动 。知善知恶是良知 , 为善去恶是格物 。”史称天泉证道 。看到应者云集 , 王阳明不禁感慨:不管世事如何变迁 , 无论是豪奢浮华还是噤若寒蝉 , 人们的内心深处仍存有不灭的良知 , 永远绵延着对天道的尊崇与向往 。
1527年9月 , 王阳明从余姚出发去广西 , 途经江西 。他沿途停留于广信、南浦、南昌、吉安 , 所到之处 , 弟子云集 , 民众欢迎 , 群情激昂 。当年的吉安讲学 , 是王阳明一生最后一次大规模讲学 。当年11月 , 王阳明到达广西 , 招抚了王受与卢苏 , 平定思恩、田州 , 兴学校 , 抚新民 。1528年9月 , 王阳明以极低的代价扫除了断藤峡、八寨多年的匪患 。当年11月 , 先生因病离开广西 , 启程返家 。1529年1月9日晨 , 王阳明病逝于青龙铺(江西大余县)码头舟上 , 年57岁 , 门人周积等人陪伴 , 留下“此心光明 , 亦复何言”的临终遗言 。至此结束了他传奇的一生 。
诗词歌赋|王阳明的传奇人生,百死千难中得来的阳明心学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王阳明故里余姚风光
06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