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歌赋|王阳明的传奇人生,百死千难中得来的阳明心学( 三 )


王阳明绝命诗有云:“自信孤忠悬日月 , 岂论遗骨葬江鱼;百年臣子悲何极?日夜潮声泣子胥 。”等他暗中到南京面见父亲王华 , 父亲对他说:“既然朝廷委命于你 , 就有责任在身 , 你还是上任去吧 。”随后他踏上路途 , 1508年春天 , 37岁的王阳明终于到达尚未开化的贵州龙场 , 目之所及“万山丛薄 , 苗僚杂居” 。王阳明和三个随从 , 因水土不服、生活条件艰苦 , 全部病倒 。王阳明亲自劈柴、挑水、煮饭 , 照顾病情更重的随从 , 还努力调动生活气氛和心情 , 带给他们精神的支撑和抚慰 。
这样度过一段适应期后 , 粮食快要吃完了 , 王阳明就“刀耕火种”烧山开辟了一片荒地 , 自己耕种粮食 。他还教当地人打土坯、用木头盖房子 , 教化引导民众 , 受到百姓爱戴 。在这种艰苦的环境中 , 功名富贵都变得十分虚幻缥缈 , 一切荣辱得失似乎也都没有了意义 , 为什么要活着和如何活下去成了唯一需要思考的命题 。
在此期间 , 王阳明写下《瘗旅文》 , 总结“自吾去父母乡国而来此 , 三年矣 , 历瘴毒而苟能自全 , 以吾未尝一日之戚戚也” 。据《王阳明年谱》记载 , 王阳明“因念圣人处此更有何道 , 忽中夜大悟格物致知之旨 , 从者皆惊 , 始知圣人之道 , 吾性自足 , 向之求理于事物者 , 误也” 。王阳明意识到 , 以往到事物中去求理的方法和途径是错的 , 理不在心的外面 。圣人之道 , 理本来就具足于人心 。这样的一种体悟 , 史称龙场悟道 。
孟夫子说“君子欲其自得之也” , 马一浮先生说“学问要自心体验而后得 , 不专恃闻见” , 一个人学道 , 不是知道些名词、概念、道理就成为圣贤的 , 如同今人调侃的“我们都听过很多道理 , 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 。知晓“心即理”三个字 , 和切切实实在自己的心中体验、体悟、体证到天理的存在 , 进而把此理扩充到全部生活实践 , 完全不是一回事 。可以说 , 龙场悟道是王阳明几十年圣学之路苦苦探寻的一朝破茧 , 是他看破得失、超脱荣辱、参透生死后的豁然贯通 。
诗词歌赋|王阳明的传奇人生,百死千难中得来的阳明心学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王阳明故居广场
04
屡遭陷害而心存光明
1517年正月 , 46岁的王阳明到达江西开始剿匪 , 称“破山中贼易 , 破心中贼难” 。通过非凡的谋略 , 1年零3个月后 , “攻心为上”的他成功剿除各路匪患 , 发布南赣乡约 , 厘清行政 。通过事功的建立 , 他的“事上练”更臻完善 , 并写出《大学问》一书 。
47岁时 , 王阳明征三浰 , 立社学教化沿途当地百姓 。历经1年零3个月 , 危害多年的四省流民暴乱被阳明平定 。如果说知行合一的“知” , 乃良知显现的“知” , 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何王阳明能够将剿匪告示写得非同凡响 , 晓之以理 , 动之以情 。
《告谕浰头巢贼》有云:“夫人情之所共耻者 , 莫过于身被为盗贼之名;人心之所共愤者 , 莫甚于身遭劫掠之苦……尔等今虽从恶 , 其始同是朝廷赤子;譬如一父母同生十子 , 八人为善 , 二人背逆 , 要害八人;父母之心须除去二人 , 然后八人得以安生;均之为子 , 父母之心何故必欲偏杀二子 , 不得已也;吾于尔等 , 亦正如此……吾南调两广之狼达 , 西调湖、湘之土兵 , 亲率大军围尔巢穴 , 一年不尽至于两年 , 两年不尽至于三年 。尔之财力有限 , 吾之兵粮无穷 , 纵尔等皆为有翼之虎 , 谅亦不能逃于天地之外 。”王阳明剿匪与他人的不同 , 在于他从“心学”的根本出发 , 从天、地、人“三才”一体观和民本主义出发 , 体现了对天下生民之生存的关怀 。
1519年农历六月十五 , 宁王朱宸濠造反 , 被48岁的王阳明所破 , 仅用43天 。然而 , 此举令王阳明不仅无功反而有过 , 被张忠团伙污蔑刁难 , 在皇帝和太监们的逼迫下 , 王阳明忍辱向皇上报呈《重上江西捷音疏》 , 将之前呈报的《擒获宸濠捷音疏》重写一遍 , 并将擒获朱宸濠、平定叛乱的功劳记在皇帝和太监们的名下 。至此 , 朱厚照御驾亲征算是有了结果 , “功成名就”地返回北京 。王阳明自言此间全靠良知指引 。1520年农历九月 , 王阳明正式提出了“致良知”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