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日报客户端|民国女性穿什么最时尚?张爱玲有话说
晚清至民国 , 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 。 作为社会发展的一面镜子 , 女性服饰随着社会变革明显变了模样 。 在这段新旧文明交替的时期 , 女性服饰一度种类繁多 , 风格各异 。 1912年的《申报》这样评价时人着装:“西装东装 , 汉装满装 , 应有尽有 , 庞杂至不可言状 。 ”
本文插图
1910年代 , 美国摄影师詹布鲁恩让“模特”们穿上清朝至民国的服装 , 摆拍了这张照片 。 虽然不完全是真实的日常服饰 , 但也能大致看出清末民初满族、汉族女性服饰的变化和不同 。 其中左二、左三、右三、右四为装饰有复杂滚边的清代满族长袍;左四为汉族婚服 , 上身短褂 , 下身马面裙 , 从露出手腕的衣袖 , 以及留了刘海儿的发型判断 , 应是清末民初的打扮;左五为清末诰命夫人的礼服;右五为戏曲《麻姑献寿》的戏服;右二为汉族官宦人家的妇女服饰;左一、右一为民国时期的汉族女服 , 左一更像是戏服 。约翰·詹布鲁恩摄
清代 , 女服分为满、汉两种式样 。 满族女性一般穿一体式的长袍(旧式旗袍) , 汉族女性以二部式的上衣下裙为主 。 不过 , 清代中后期 , 二者也相互仿效 , 相互融合 。
具体说来 , 汉族女子上身穿袄衫 , 长度到膝盖左右 , 下摆、袖口宽大 。 下身穿长裙或者裤子;满族女子衣着仍以长袍为主 , 宽腰、右大襟、长至掩足 。 不过 , 衣服的细节装饰要华丽得多 。 以领子、袖口、前襟等处的镶滚彩绣花边为例 , 早期通常为三镶五滚 , 清中期后越发繁复 , 最复杂的号称“十八镶” , 甚至连衣服本料都显见不多了 。
满族服饰造型中不得不提的还有旗头——两把头 。 这种发型需要把头发从脑后向上翻折 , 在头顶形成横髻 。 慈禧太后时期 , 为了便于插戴更多的发簪头饰 , 在两把头基础上形成了许多人熟悉的更为高大、华丽的大拉翅 。
本文插图
清晚期 , 穿便服的醇亲王奕譞和福晋叶赫那拉氏合影 。 叶赫那拉氏内穿长袍 , 外套小立领对襟马褂 。
本文插图
民国初年的一对满族新婚夫妇 。 男子穿长袍 , 外套马褂;女子梳“大拉翅” , 足蹬花盆底旗鞋 , 身穿长袍 , 下摆长至掩足 , 只露出旗鞋 , 显得身姿修长 。 两人的长袍都采用了清末民初流行的高领 。 西德尼·甘博摄
本文插图
1918年 , 一位老太太头戴黑绒布帽 , 裹过的小脚穿尖头小弓鞋 , 上身是长至膝盖的袄 , 下身是装饰有绣纹和褶裥的长裙 。 这是汉族女性的典型服饰 。 上衣袖子比较窄 , 这是清末开始出现的趋势 。 西德尼·甘博摄
这种奢华、繁复的服饰风格并不长久 。 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 , 清政府为了挽救日益没落的封建王朝 , 不得不派遣学生游历外洋 。 与此同时 , 随着通商口岸、租界的开放 , 进入中国的侵略军、外国商人越来越多 , 西“服”东渐的趋势开始出现 。 例如 , 当时西方妇女流行扇面形高领 , 一些时尚的满汉女子纷纷仿效 , 改低领为高领 , 有的领子甚至高得能挡住半张脸 。 此外 , 袖口变窄、腰身减小、绣花镶边装饰变得简洁 , 成为清末时尚女服的标志 。 不过 , 这些变化成为全社会的普遍趋势 , 还要到民国时期 。
民国初年实施的新服制和孙中山提出的服装制作四原则 , 使民众的穿衣戴帽摆脱了等级制度和传统的政治伦理的干预 , 标志着中国古代衣冠体制的解体 。
1912年 , 民国政府颁发的《服制》条例规定:男子礼服分为“大礼服”“常礼服”两款 , 常礼服又分为甲、乙两种 。 大礼服和常礼服的甲种都是西式的 , 乙种是中式齐领右衽的长袍和对襟短褂 。 不过新的西式服装并没有被大众普遍接受 , 直至二十世纪二十年代 , 中西合璧的中山装诞生 , 街头上的男子衣着还是长袍马褂、西服、中山装并存 。
推荐阅读
- 鹅岭|被低估的重庆小众景点:鹅岭二厂文创园,前身是民国印钞厂
- 杨广|民国是否与秦、隋朝一样,在短命的同时也开启了盛世?
- 重金属|检测出重金属!电子烟并不安全,且有健康风险
- 名医|民国时期名医杨代英用附子理中合大承气汤加减治寒积腹痛案研读
- 名医|民国时期名医黄少伯用四逆散治阳郁厥逆腹痛案,冬至食糯粉汤圆
- 古今医案研读|民国时期名医黄少伯用四逆散治阳郁厥逆腹痛案,冬至食糯粉汤圆
- 古今医案研读|民国时期名医杨代英用附子理中合大承气汤加减治寒积腹痛案研读
- 不旅不婷|甘肃有个民国大户人家私宅,被称为砖雕大观园,中西结合上过央视
- |河南旧影:民国期间的开封古城
- 婺源篁岭晒秋古镇|星空艺术馆、浪漫飘雪池、风情民国街,全部免费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