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媒大学校长:新闻传播类专业设置不看数量,看社会需求( 三 )


在我看来 , 新闻传播类专业的增加 , 就是根据社会需求 , 先培育融合的对象 , 让融合的对象发展起来、成熟起来 , 再去探索全媒体人才培养 , 究竟需要什么多元化的专业素养和技能 。


因此 , 新闻传播类专业的增加 , 其实是在为全媒体人才培养探路 , 是有利于全媒体人才培养的 。

毫无疑问 , 新闻传媒院校在全媒体人才培养方面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 是我国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的主力军 , 是培养全媒型、专家型新闻工作者的主阵地 。


但是 , 现在和未来 , 新闻传媒院校这一角色将面临诸多挑战 , 在传播技术赋权平权背景下 , 非新闻传媒院校将越来越多地介入全媒体人才培养 。 非新闻传播类专业毕业的学生 , 将越来越多进入新闻传媒行业工作 。


这是因为 , 在传媒与社会同构的媒介化社会 , 传媒已经超越本身的行业属性 , 渗透到社会各行各业 , 成为界定社会属性的重要维度 。 今天 , “互联网+”是基础、“传媒+”是社会高度媒介化的必然 , 那么传媒院校在全媒体人才培养上、在学科专业设置上 , 就必须超越原先狭隘的行业属性 , 淡化新闻传播学科专业属性 , 确立以“传媒”为核心、延展辐射到其他学科专业的发展思路 , 走新文科、新工科融合交叉的学科专业建设之路 。

未来 , 专业新闻传媒院校在学科专业建设上走“传媒+”是媒介社会化的必然选择 , 而其他综合院校的学科专业建设走“+传媒”则是社会媒介化的现实需要 。 新闻传媒院校在思考如何培养全媒体人才、思考未来传媒教育时 , 必须洞悉未来传媒向融合智能发展的态势、必须创新智能传媒教育形态 , 才能培养未来型媒体人才 , 引领未来传媒业态发展 。

中国传媒大学校长:新闻传播类专业设置不看数量,看社会需求
文章图片
Q:
当前高校新闻传播专业设置还存在哪些问题 , 如何改革?




A:当前高校新闻传播类专业设置的问题 , 部分表现在有些专业设置与时代发展不合拍、与国家社会需求相脱节 。 我们知道 , 新闻传播是常新的、动态的 , 新闻传播类的专业设置也不能抱残守缺、因循守旧 , 而应守正创新、迭代更新 , 与时代同频共振、与社会同声相应 , 才能既适应又引领新闻传播实践发展 。



我认为 , 就目前新闻传媒类院校的新闻传播人才培养而言 , 专业设置并不是主要的问题 , 主要的问题体现在培养上:
一是培养模式基于传统媒体 , 没有向智能融媒体转变 , 导致传媒人才供给与传媒业态发展需求脱节;二是跨文化传播能力不足 , 难以适应国家争夺国际话语权、提升国际传播力的需求;三是社会责任感和职业伦理培养的弱化与媒介化社会对新闻传播人才应坚守社会责任和职业伦理的强化之间的矛盾 。



基于此 , 面向未来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全效媒体的发展 , 新闻传媒院校培养全媒体人才 , 必须创新培养模式 , 进行交叉式、融合式培养 , 强化学生的人文素养、数据素养、科技素养和多元专业素养 , 突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 如此才能培养出全媒型、专家型新闻工作者 。




中国传媒大学校长:新闻传播类专业设置不看数量,看社会需求
文章图片
中国传媒大学校长:新闻传播类专业设置不看数量,看社会需求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