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新经济|三天里,张文宏两次说到这件事,回应来了


摘要:人工智能会抢走医护人员的“饭碗”吗?

IT新经济|三天里,张文宏两次说到这件事,回应来了
本文插图

2020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举办了三天 , 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虽然不是人工智能界的大咖 , 却出现在多个会场中 , 探讨他眼中的人工智能发展趋势 。 解放日报·上观新闻采访人员梳理张文宏的发言发现 , 他在三天里两次谈及人工智能与医护人员的关系 , 不赞成人工智能取代医生和护士的工作 。
其实 , 在本次大会云端展览“3D AI家园”的“AI+医疗”板块 , 能看到不少人工智能成果 。 在大会的创新大赛中 , 医疗领域的获奖作品也不少 , 且部分已经落地 。 这些创新成果用实际效果回应了张文宏的关切 。
例如 , 上海第十人民医院急诊科采用了在本次大会上获奖的创新成果“奕诊人工智能全专科问诊分诊辅诊平台” 。 名称听起来很长 , 可医护人员和患者面对的只是一台iPad平板电脑 。 从演示视频看 , 不同情况的急诊科患者在人工智能帮助下 , 能获得高效准确的分诊服务 。

IT新经济|三天里,张文宏两次说到这件事,回应来了
本文插图

比如 , 神志清醒、行动自如的患者 , 通过与iPad里的急诊机器人互动 , 自助完成预诊、体征检查 。 如果是有伤病甚至高危的患者 , 则由护士拿着iPad , 跟随移动病床进行移动接诊 。 iPad收集到的信息通过互联网、物联网与医院的医疗设施和资源相匹配 , 在患者自助就诊和护士移动接诊的同时 , 对应的医疗资源已经做好了准备 。 统计数据显示 , 急诊科的高危患者从分诊到抢救室 , 不会超过3分钟 。
据奕诊开发方介绍 , 该系统背后的知识图谱涵盖心血管科、呼吸科、消化科、神经内科、肾脏内科、内分泌科、感染科、肿瘤科、免疫科、普通外科、妇科、儿科等12大专科、4000余种疾病 , 实现典型到非典型症状、常见病到罕见病的全覆盖 。 护士在人工智能的协助下 , 通过规范严谨的问诊流程 , 可迅速准确地获取必要的接诊信息 , 再在人工智能的辅助下 , 完成急诊分诊工作 。
上海第十人民医院急诊科的医护人员对这一人工智能产品给出正面评价:它没有取代医生和护士的工作岗位 , 而是成为很好的助手 。 自2018年底应用以来 , 人工智能共协助医护人员接诊40万人次 , 使得护士收集患者症状的比率从使用前的20%提高到目前的98%以上;护士分诊准确性从之前的70%提高到目前的98%以上;因分诊不准确导致的转诊率由之前的30%下降到目前的3% 。 该系统还成为急诊科护士的“人工智能老师” , 因为它含有大量疾病症状 , 使得护士在根据系统提示问诊时 , 能更加全面地了解不同疾病的特点 。
“‘人工智能+医疗’不是抢医生和护士的‘饭碗’ , 而是提高工作效率的工具 。 ”奕诊相关工作人员表示 , 在实际应用中 , “人工智能+医疗”的创新成果不一定是复杂的硬件或机器人 , 而可能是人们生活中常见的用品 。 比如 , 这次的终端硬件是一台iPad , 是大部分医护人员很熟悉的电子产品 , 很多患者也不陌生 。 这就使得人机互动过程比较流畅 。 此外 , 平板电脑的运行较为稳定 , 续航能力和充电效率不低 , 又轻薄可移动 , 能满足急诊密集人流的使用需求 。

IT新经济|三天里,张文宏两次说到这件事,回应来了
本文插图

【IT新经济|三天里,张文宏两次说到这件事,回应来了】在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中 , 类似的“人工智能+医疗”创新成果还有很多 , 包括达闼科技的方舱医院解决方案、科大讯飞的智医助理、阿里斯康的肺癌诊疗一体化中心、GE的智慧医院解决方案等 。 它们的诞生不是取代医护人员 , 而是在不改变医护人员的工作流程和习惯的前提下 , 为医生提供辅助问诊、辅助诊疗、智能随访等服务 , 推动医疗资源更加公平、准确的提供给每一位患者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