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安新闻网|小城五景记(上)-北纬网(雅安新闻网)( 二 )


如今 , 这里应算是一条“老人街”了 , 年轻人远走高飞 , 只剩一堆花甲耄耋 , 顶着懒懒的暖阳混日子 。 老朱铁匠还在忙 , 他骑一辆旧三轮 , 载一车寒光闪闪的菜刀 , 数十载里风雨无阻 , 往来于铁匠铺与集市间 。
有人问:“您老这么大年纪 , 还忙咧?”
老朱铁匠答:“没法子 , 要干饭嘛 。 ”
老朱铁匠健谈爽朗 , 打了一辈子铁 , 阅刀无数 , 经他手锻造的菜刀 , 数不胜数 。 有一回经过打铁街 , 我问他:“手艺传不传?”
他冷冷一笑 , 啐口痰 , 说:“传 , 传个屁 , 儿子也奔五的人了 , 孙子去打工了 。 ”
再问炉火旁那中年汉子 , 他抬头笑笑 , 便只顾埋头敲打 , 叮当声声 , 嘴巴严严的 , 像是有心事 , 又像是太专注了 。
打铁街上 , 还有剃刀匠、修鞋匠、石匠等 , 一人一个故事 , 一人也像一本书 。 对于他们 , 你要么一页不翻 , 翻开 , 就被迷住了 。
姜院子内的木雕门窗
姜院子
在荥经县城 , 姜院子的名气能和县医院、电影院等齐名 。 不少人眼中 , 姜院子是个大杂院 , 于我来说 , 姜院子却是个神秘地带 。
少年求学时 , 小学学校离姜院子仅百米之遥 , 每日上下学 , 这里是必经地 。 年少无知 , 喜好游戏玩闹 , 往姜院子一钻 , 偌大的院落 , 就化为捉迷藏的乐园 。 有次 , 一名同学拿了根半米长的钢棒 , 威风凛凛 , 好不吓人 。 谁料 , 没过多久 , 竟被老师捉住 。 一番逼问后 , 同学急了 , 眼里憋泪 , 只说是姜院子拾的 , 再无多话 。 老师听后 , 大怒 , 并告诫全班同学 , 不许再去姜院子游戏 。
我至今认为 , 这位同学说了谎 。 在我印象里 , 姜院子哪来的钢棒器械 。 这里住的 , 也都是正经人 , 且是上了年岁的老人 。 即便钢棒是在姜院子得到 , 但这又与大院何干?老师的禁令 , 只会促使我更为好奇 。
年岁逐增 , 姜院子在我心中的形象也从破败大杂院中突围 , 摇身一变 , 成了地方文化的见证 , 边茶贸易的注脚 。 姜院子是明清古建 , 占地近两千平方米 , 房屋数十间 , 人口鼎盛时过百 。 这大院的主人 , 以制作边茶起家 , 并凭着一条雅安通往藏区的茶路 , 奠定了一方巨富的实力 。
解放前 , 姜院子的光彩已然暗淡 , 解放后 , 这里更成了一众百姓杂居的场所 。 庆幸的是 , 姜家的故事没有湮没 , 这里还住着一位姜家后人 , 名叫姜琳 , 他年近九旬 , 却耳聪目明 , 谈及家族往事 , 至今仍如数家珍 。
无事时 , 姜琳会在院子里晒太阳 , 懒懒地坐着 , 抬头看看蓝天 , 再低头瞅瞅周遭的房舍 。 房舍里 , 有清代的木雕门窗 , 天井里 , 有石头刻成的俊俏奔马 。 一阵迷糊后 , 姜琳困了 , 在梦里 , 他似乎回到了八十年前 , 那是上世纪三十年代 , 姜家仍是县内首富 , 每日制茶、贩茶的工人在前院进进出出 , 一股清澈的茶香甘冽悠远 , 至今回荡在他的心头 。
雅安新闻网|小城五景记(上)-北纬网(雅安新闻网)
本文插图

姜家后人
许多年前 , 一条艰辛漫长的茶路穿城而过 , 在这条路上 , 有一个闪光的亮点 , 就是姜家大院 , 人们也称为姜院子 。 在这僻远的县城 , 姜家曾是这里的明星 , 姜琳也是这个明星家庭的小少爷 。 他们富甲一方 , 出手阔绰 。 他们制作的茶砖成为民族间交流的纽带 , 并让藏区同胞每日不离 , 为之倾倒 。
即便是现在 , 姜院子仍是荥经县城的重要地标 。 这不仅因它传奇的过往 , 也源于它有着庞大的体量 。 在曾经逼仄的县城内 , 一个老旧院落 , 竟能占据如此大的空间 , 这是不简单的 。 也因姜院子的宽阔敞亮 , 这里还成了我辈少年时的常去之地 。
雅安新闻网|小城五景记(上)-北纬网(雅安新闻网)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