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年|“连钢创新团队”:世界纪录是怎样诞生的?( 二 )


当时 , 在自动化码头领域 , 4家欧美工业巨头形成了行业联盟和技术垄断 , 世界上所有的自动化码头 , 都由“四大联盟”联合提供技术 , 并且必须捆绑销售 。 当时有外国专家说 , 凭借中国当时技术 , 做出这个码头至少10年 , 建议直接购买国外技术 。 但张连钢了解到 , 国外自动化码头使用的是铅酸蓄电池技术 , 自重大、寿命短 , 每天需要淘汰2吨电池 , 而且还存在重金属污染和氢气析出风险 。 可就是这样一个过时的技术 , 外方却喊出了一个天价 , 还提出了许多不平等条款 , 包括捆绑销售、系统不开放等 。

这趟学习考察没有学到什么“真经” , 却激发了整个团队的志气 。 “核心技术是花钱买不来、市场换不到的 , 必须自主创新 。 ”张连钢和同事们最终做出决断:依靠身后青岛港几十年集装箱事业的发展积淀和港口科技不断进步的实力积累 , 自主创新建设世界一流的自动化码头 。 他们坚信:全自动化码头不是西方人的专属 , 那些“云端”高科技并非高不可攀 , 他们能做到的 , 中国人也一样能做到 , 而且做得更好!
攻克十几项世界性技术难题
【中年|“连钢创新团队”:世界纪录是怎样诞生的?】一开港便创世界纪录
顶住重重重压 , 张连钢率领团队开启了打造中国全自动化码头的自主创新之路 。
自动化码头建设是涉及领域极其宽泛的大科学工程 , 机械、电气、控制、IT、生产业务……从纸面设计到建造运行 , 有着十万八千里的距离 。 项目组成立了IT组、土建组、桥吊组、AGV组、轨道吊组、堆场组、闸口组、计划组和供电组9个攻关小组 , 在张连钢的带领下 , 分兵出击 , 协同作战 。
在青岛港老港区南岸一个临时借用的小办公楼里 , 没有人计算过 , 这个团队为此熬过了多少不眠之夜 。 能见证那段艰难历程的 , 只有几十万字的分析论证报告和3000多份技术讨论会的会议记录 , 以及保洁员每周都要从办公楼里拿出好几个盛方便面的大纸箱 。

凭着一股拼劲和钻劲 , 这个团队翻烂了一本本行业书籍、攻克了一个个技术难题 , 打响了一场自主创新攻坚战役 。 他们大胆进行流程再造 , 对项目组织设计实行“并行协同” , 规划设计、建设集成和商业运营“三位一体” , 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 , 把国外常规设计工时压缩了三分之二 , 进一步推动了自动化码头系统集成创新 , 彻底破解了自动化码头的核心技术 。
在这个过程中 , 每个团队成员都逐渐成长为能够担当重任的多面手——青岛港自动化码头常务副总经理杨杰敏放弃唯一的国外供货商 , 在上海长兴岛闭关3个多月 , 与振华重工联手研发出ECS软件系统 , 让自动化码头拥有了“中国大脑”;AGV组王伟带领攻坚小组开发钛锂电池替代国外主流的铅酸电池 , 设计制造出世界首台不换电池的AGV……

最终 , 青岛港自动化码头首创了机器人自动拆装集装箱扭锁 , 世界最轻、自动充电、续航时间无限制的自动导引车 , 轨道吊“一键锚定”系统等一批世界领先的最新技术 , 攻坚了一批世界级的原创性科研成果 。 例如 , ECS设备控制系统是码头的“小脑”核心 , 为了彻底摆脱国外技术垄断掣肘 , “连钢创新团队”毅然放弃与国外唯一供货商的合作 , 自主研发 , 历经数月封闭攻关、艰难探索 , 最终成功上线运行 , 被业内称为“彻底改变了全球自动化码头的行业格局”;在全球率先创出AGV自动导引车充电新模式 , 打破了之前全球通用的铅酸电池方案技术垄断 , 被业内誉为“自动导引车充电模式重大革命”等 , 实现了从“掌握核心技术”到“创造核心科技” 。
2017年5月11日 , 载箱量13386TEU的集装箱船“中远法国”在青岛港全自动化集装箱码头106泊位靠泊作业 , 码头现场“空无一人” , 生产作业却有条不紊地进行 , 青岛港全自动化集装箱码头以“开港便创下自动化码头世界纪录”的方式开门迎宾 。 这座全球领先、亚洲首个真正意义上的全自动化集装箱码头 , 作业效率比传统码头提升30% , 同时节省工作人员70% , 减少操作人员85% , 实现了当年投产、当年达产、当年盈利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