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偿|信用卡不良率在可控范围 银行呼吁尽快放开远程面签( 二 )


在交通银行的电话业绩会上 , 副行长郭莽表示 , 一季度信用卡业务与同业趋势相同 , 新发生不良额52亿元 。 交行零售业务总监徐瀚预计 , 如果疫情得到有利控制 , 三季度银行资产质量将恢复正常水平 。
通过对比A股36家上市银行相关数据 , 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武雯认为 , 部分银行在一季报中披露信用卡数据以及超市场预期 , 未披露的银行信用卡数据可能被冲击程度更高 。 一季度信用卡不良主要还是集中在经营性贷款领域 , 疫情给部分小微企业经营带来冲击 , 相应的有些催收也没跟上 , 因此不良率上升 , 二季度可能还会有些压力 。
普华永道报告指出 , 2020年一季度 , 由于受到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影响 , 涉及线下结算场景的交通 运输、餐饮、旅游、文化娱乐等行业 , 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可能出现波动 , 信用卡新增发卡量也可能出现波动 , 使手续费等中间业务收入的增长承压 。
“次优客户”
“与父辈们储蓄式的消费观念不同 , 如今的年轻人使用信用卡消费的趋势越来越明显 , 虽然他们现阶段收入有限 , 却蕴含着强大的消费潜力 。 ”2019年11月 , 广发银行发布的《95后人群信用卡消费场景研究报告》显示 , 近年来在互联网+新业态的影响下 , 互联网消费信贷快速崛起 。 各大电商推出的互联网消费金融产品层出不穷 , 如蚂蚁花呗、京东白条、任性付等因其申请门槛低、手续简单、使用便利等特点 , 深受热爱网购的年轻人喜爱 , 是许多95后首次尝试信用消费的产品 。
该报告进一步指出 , 95后比其他年龄段更敢于进行大额的超前消费 。 在收支比上 , 多数95后每月的信用卡消费支出占自身月收入的20%-60%之间 , 而消费大于收入七成以上的情况占了21.7% , 甚至有不少人超过当月收入 。 由于收入有限 , 又热衷于消费 , 而各类消费金融产品又能通过手机快捷获取 , 借贷消费已成为年轻人们的重要选择 。
“花呗、白条等互联网信贷产品不仅在使用中有诸多便利 , 如申请、支付、还款等环节 , 更在很多线上线下场景中有优势 , 而很多信用卡产品则在这些方面并不见长 , 但目前已有数家信用卡机构在便利及场景中迅速发力 , 并已取得一些成效 。 ”中国银行法学研究会理事肖飒称 , 当下有相当部分90后年轻消费者对互联网消费信贷产品使用频率更高 , 而非信用卡 。
麦肯锡的研究报告指出 , 二十、三十多岁的年轻消费者群体是中国消费增长的主要动力 。 疫情爆发前 , 中国年轻消费者(1990年或以后出生的人群)拥有中国1/3的消费贷款 , 在阿里巴巴的“蚂蚁花呗”消费金融平台用户群中几乎占据半壁江山 。
“30岁以下年轻群体、以及未婚/单身群体对信用卡的满意度显著较低” 。 尼尔森网联联合广发信用卡发布的《疫后出行报告》(以下简称《报告》)称 , 目前信用卡的整体满意度尚有待提高 , 即整体满意度评分为8/9/10的人群比例是76% 。 其中 , 年轻群体对于信用卡产品的满意度仅为72% 。
《报告》显示 , 从年龄分布上看 , 21-25岁的持卡人对信用卡的满意度最低 , 其次为26-30岁 , 上述两类群体满意度均低于平均值;而36-40岁持卡人满意度最高 。 从婚育分布上看 , 未婚/单身群体对信用卡满意度仅为66% , 低于总体人群10个百分点 。
疫情爆发前数年 , 在资本、金融科技的鼓励下 , 中国消费信贷市场迎来了“爆发式”发展 , 各类信贷机构也倾向于将更为年轻的、也相对缺乏稳定收入来源的“Z世代”年轻人作为业务扩张的对象 。 益博睿认为 , 互联网消费信贷机构 , 直白地宣扬“长尾客户”、“次优客户”的概念引导信贷机构降低贷款门槛、下沉客群;同时 , 共债问题或称为“多头借贷”也日趋严重 。 为延缓风险爆发 , 部分机构通过贷款重组、借新还旧等方式掩盖存量风险 。
一场疫情让消费信贷的风险浮出水面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