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作家群|马原:小说就是我的生命方式|名家谈创作


北京联盟_本文原题:马原:小说就是我的生命方式|名家谈创作
马原 , 男 , 1953年出生于辽宁锦州 , 著名的先锋派作家 , 作为中国当代"先锋派"小说的代表作家之一 , 在当代文学史中占有重要地位 。 其著名的"叙述圈套"开创了中国小说界"以形式为内容"的风气 , 影响了一大批年轻作者 。 主要作品有小说集《冈底斯的诱惑》《西海无帆船》《虚构》等 , 长篇小说《上下都很平坦》《牛鬼蛇神》《纠缠》等 。
中原作家群|马原:小说就是我的生命方式|名家谈创作
本文插图

一、我为什么说小说已死
20世纪80年代 , 文学到了这样一个阶段:大家对写什么不那么感兴趣了 , 开始对怎么写有了兴趣 , 然后就突然发现我在这一块做实践 。 吴亮提出“马原叙述圈套”前就写文章说 , 有个叫马原的对传统小说写法提出了挑战 。
其实20世纪80年代评论家也不怎么理我的 , 把我说成是“作家中的作家” , 好听的理解是我文章好 , 给作家看的 , 其实另一个潜台词就是说一般人不看 , 影响力也大不了 , 哈哈 。 大家不要太信听说的东西 , 好像还为我惋惜什么的 。 今天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就是电视娱乐节目播出的那些东西咯 , 我该写啥写啥 , 包括我今天写的东西也是一样 , 很难有大的影响力 , 因为第一 , 不振聋发聩;第二 , 不讨人喜欢;第三 , 我不跟风 。
古训说“书中自有黄金屋 , 书中自有颜如玉 , 书中自有千钟粟” , 我们一直认为它是劝人读书的意思 , 其实它就是把书当做管道带来的自然结果 , 比如今天郭敬明写东西可以挣得亿万家产 , 莫言、格非、苏童获奖带来版税等丰厚收入 , 这不正是应了这句古训么?但我个人向往“采菊东篱下”的陶渊明式生活 。
60年在传统文化中称为一甲子 , 我认为一甲子就是一辈子 , 我60岁成为一个乡下人 , 再过我的另一个一辈子 , 不像前60年是城里人 , 有工作 , 有社会承担 。 李敬泽曾问我在山上会不会寂寞 。 我说哪有空寂寞啊 。 天一亮鸡鸣狗叫 , 要喂鸡喂狗喂鹅 , 还养了鱼 , 还要扫一条上山路上的落叶 , 晚上还要陪小儿子做作业、读童话 , 准备第二天的鸡食、狗粮……乡下的生活就是这么实在 。
作为写作者 , 我不赞成读活人的作品 , 而是要读死人的作品——我是说经典 。 大家都以为淘金是一个美妙的工作 , 其实千淘万漉很辛苦的 , 直接读被时间淘洗过的经典 , 就是享用真金白银 。 作为一个写作者 , 一是没那么多时间读当代作品 , 可能一百本才有一本好的;二是会把自己品位看坏 , 看到大量的垃圾会影响写作的 , 所以一些人既做编辑又做作家很不幸 , 每天看大量烂稿子 。 格非的《春尽江南》我读了 , 很喜欢 , 那是因为我一直担任华语文学传媒大奖评委 , 工作需要 , 做了12年后辞掉了 , 因为传统文化里12年是一个轮回 , 够了 。
小说要进博物馆了 , 写小说的还在写就是维系这个物种而已 , 我说“小说已死”有三个方面:
第一 , 社会的变化让小说退出人们日常生活 , 大家不需要小说来打发时间 , 19世纪20世纪小说不怕长 , 现实主义写到极致 , 系列长河小说 , 雨果、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 , 写得气势恢宏 , 鸟瞰人类 , 因为那时候人们空闲时间多——多说一句 , 这也物极必反 , 造成后来的小说家没法写现实了 , 就有现代主义出来突围 , 开拓题材和写法 。
第二 , 媒介的变化 。 我一直认为纸质天生属于小说 , 以前在书店小说是三分天下有其一 。 但今天是屏幕这种介质了 , 包括电脑和手机屏幕 , 屏幕并不适合承载小说——我说的小说是传统意义上的严肃文学 , 消遣读物不算 。 屏幕适合承载段子、微信 , 140个字你就能找到兴奋点 , 这一点小说做不到 。 而且屏幕有一个遥控器效应 , 不吸引马上可以换掉 , 而小说就和电影屏幕有点像 , 有成本 , 做不到瞬间换掉 , 小说已死也有这个层面上的 。 诗歌我倒觉得适合屏幕生存 , 因为它短小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