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市场红周刊|梁永强领衔新基金公司“添丁进口” 个人系公募虎口夺食


红周刊 采访人员 | 曹井雪
从当初的不显山露水到如今的万众瞩目 , 个人系公募阵营急速扩容 , 杨爱斌、陈光明、梁永强等业内大佬均未选择奔私 , 反而自创或投身个人系公募 。 然而身处权益爆款时代 , 这类公司在投资上的底蕴不足还是成为显见的短板 。
近期 , 随着汇泉基金和尚正基金相继被证监会核准批复 , 内地个人系公募的数量已经达到了20家 。 今年迄今被核准批复成立的这类公司已有3家 。 此外 , 个人系公募如今似乎格外星光熠熠 , 在陈光明、杨爱斌双星闪耀多时后 , 此次公募大佬杨宇携同梁永强强势回归、明星基金经理王克玉时隔多年再发新品 , 个人系公募惹来各方关注的目光 。
但是 , 这类公司已经曝光出来的问题同样不容忽视:Wind数据显示 , 截至二季度末 , 其中规模最大的鹏扬基金已有超过500亿元的资产规模 , 而规模最小的恒越基金的规模还不足5000万元 。 《红周刊》采访人员还注意到 , 凭借旗下头两只基金的不俗募集成绩 , 陈光明睿远基金的资产规模已经接近180亿元一线 , 也成为这一阵营中上升势头最猛的公司 。
深耕权益成个人系公募一致化选择
博道受困产品规模 鹏扬校正思路
【证券市场红周刊|梁永强领衔新基金公司“添丁进口” 个人系公募虎口夺食】个人系公募在内地诞生时间较晚 , 2015年才迎来了真正意义上的第一家公司——泓德基金 。 究其原因 , 2014年6月13日 , 证监会发布《关于大力推进证券投资基金行业创新发展的意见》 , 明确鼓励各类符合条件的主体申请公募基金管理牌照 , 支持专业人士持股 。 由此 , 内地的个人系公募才有了准生证 。
由于可以预期的自主话语权和更大的利益机制诱惑 , 随后几年个人系公募队伍迅速壮大 , 除了直接成立新公司外 , “私转公”中的凯石、鹏扬、博道也归属于此类 , 控股人分别为陈继武、杨爱斌和莫泰山 , 皆为圈中大佬 。 术业有专攻 , 上述大佬昔日的主攻方向不同 , 在创设个人系公募后 , 公司走上了不同的发展道路 。 我们以鹏扬为例 , 作为固收总监出身 , 杨爱斌带领鹏扬高举债券大旗似乎顺理成章 。
Wind显示 , 公司旗下的产品数量为30只 , 其中偏债型基金数量达到24只 。 具体从一季度来看 , 公司固收类产品的规模达到约500亿元 , 占公司总规模的比例超过98% 。 同时 , 公司今年也新成立了8只固收类产品 , 其中多只的募集金额超过了30亿元 。 对比来看 , 公司却没有发行1只权益类新品 , 股债跷跷板严重偏向债券一方 。
聚焦主动权益类基金 , 公司旗下有景泰成长、景升和核心价值3只基金 , 它们一季度末的规模分别只有3.05亿元、1.96亿元和1.91亿元 , 规模合计仅为6.92亿元 。 而且从业绩表现来看 , 上述产品的年化收益也缺乏亮点 。
对此 , 长量基金分析师王骅对《红周刊》采访人员表示:“我认为鹏扬基金正在积极往权益布局的路上走 。 近年来 , 鹏扬基金混合型产品发行逐渐增多 , 继续扩展主动股票策略、主动量化策略、指数增强策略 , 引进了卢安平等知名基金经理 , 以多元化策略布局市场 。 ”
除鹏扬外 , 大多数个人系公募本意似乎还是想深耕权益 , 但从结果来看却未达初衷 , 博道基金就是其中一例 。 Wind数据显示 , 公司二季度末的规模为73.4亿元 , 其规模在个人系公募中排在第5位 。 公司成立于2017年 , 而截至今年7月2日 , 该公司已经发行成立了13只产品 , 同时它们清一色地隶属于权益阵营 。
产品规模是业绩和公司渠道号召力的一面镜子 , 从这点来看难言及格 。 统计显示 , 博道久航今年首季末的规模为17.67亿元 , 彼时居于公司首位;而去年末 , 该基金发行时的募集总额为19.28亿元 。 而其余产品规模更为稀松平常 , 其中规模最大的博道伍佰智航首季末的规模约6.24亿元 。 此外 , 天天基金网显示 , 公司今年新成立的产品只有博道安远6个月定开1只 , 而该基金募集期间的净认购金额也只有3.32亿元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