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嘉映:两千多年的文字时代,结束在微信手里?( 二 )

从口传变成书写和阅读 , 这是一个根本的转变 。 先说一点 。 口传带有很多感性的东西 , 可以想象一个行吟诗人不仅把话语传下来 , 话语还伴随着音乐 , 还有他说话的方式 , 他的语气、手势、个人魅力 。 海德格尔说 , 语言是口中的花朵 , 语言本来生长在我们的生活场景里面 。 变成文字以后 , 文字脱离了说话的人 , 包围在文字周围的感性部分就没有了 , 很多东西失去了 。 不过 , 文字有文字的优势 。

 

孔子说“言而无文 , 行之不远” , 他说的“文”不是指文字 , 但是把这话用在文字上也很恰当 , 那就是 , 话语是传不远的 , 现在有了录音设备当然不一样了 , 但从前 , 一段话 , 传远了之后就走样了 。 我们都有这样的经验 , 你对一个人说的话 , 他传给他 , 再传给他 , 传了几道 , 往往变得面目皆非 。 有了文字 , 话语就可以原样传播很远 。 这个“远”也有时间上的远 , 到现在我们还可以读《左传》 , 读《庄子》 , 他们的话两千多年了还在 。 在以前 , 隔个两三代就不知道之前的人是怎么说话的 。

 


陈嘉映:两千多年的文字时代,结束在微信手里?

资讯频道http://zixun.iweiba.cn/list-1.html

孔子像

 

文字还有一个好处 。 话语虽然有更丰富的感性 , 但是往往不够精确 , 逻辑不够严整 。 你做一个讲演 , 每一段都有声有色 , 听众听得很过瘾 , 但后来讲的跟前面讲的逻辑上是否一致?听众很可能没怎么注意 。 阅读就不一样了 , 读者可以随时回过头去比较一下你一开始是怎么讲的 。 日常交流 , 这算不上大麻烦 , 你通常是在对知根知底的人说话 , 用不着表述得那么讲究 。 但有些事情 , 例如科学考察 , 在口传环境里就发展不出来 。 人们从远古时候就特别注重观测天象 , 从实用方面说 , 游牧民族、农民 , 怎么确定一个月 , 怎么确定一年 , 此外 , 确定方位 , 这些都要靠看日月星辰 , 另外 , 原始民族都是有信仰的 , 在他们的想象中 , 神灵都是居住在天上的 。 但是在文字时代之前 , 他们很难准确记录他们的观测 , 有了文字我们才可能精确地记录天象 。 我们知道科学都是建立在资料基础上的 , 如果对资料没有精确的记载 , 不可能发展出科学 。

 

此外再说一点 。 在口传时代 , 每个民族都有一个重要的传说 , 从盘古开天辟地开始 , 一直到民族的诞生 , 最早的英雄 。 传说的内容肯定是经常在变的 , 但是每一代人并不知道这些变化 , 因为是口传 , 他只听到最终的版本 。 于是他不会对自己的传统产生很多反思 , 因为无从比较同一传统的不同版本 。 但是转到文字传统之后就不一样了 , 比如说 , 我们想了解孔子的思想 , 有《论语》这样记载孔子言行的原始文本 , 有汉朝人注孔子的文字 , 有宋朝人对孔子的诠释 , 新儒家又有新儒家的理解 。 这些文本 , 这些理解 , 不可能完全一样 , 每一代人都在重新理解 。 究竟应当怎么理解?我们这些后来的读者 , 面前摆着不同时期的文本 , 都在那里 , 我们就可以自己进行比较 , 形成对整个传统的反思和批判 。 进入文字时代 , 实际上也就进入了反思时代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