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嘉映:两千多年的文字时代,结束在微信手里?( 三 )

所谓理性 , 本来是靠反思和科学精神培育的 , 两千多年来 , 我们对世界 , 对人生逐渐开始了理性地看待 。 这是文字时代的基本特点 。

 

文字时代和图像时代

 

跟从前的时代相比 , 读书这事儿变化很大 。 我在美国读书的时候 , 学校里每年都办旧书大卖场 , 还没开门 , 门口就挤满了穷学生 , 一开门 , 冲进去挑自己要的书 。 成千上万本书 , 书脊朝上摆在大长条桌上 , 谁抢到算谁的 , 美国学生眼快手疾 , 我们留学生眼慢 , 吃亏 。 一美元一本的 , 两美元一本的 , 三天后撤场 , 一袋子几块钱 。 二三十年过去 , 盛况不再 。 这两年在美国逛社区图书馆 , 也都有卖旧书的 , 也摆在长条桌上 , 价钱更便宜 , 无人问津 , 也就是老头老太太过去瞎翻翻 。 我自己读书 , 读过了大多数就送人—没住过大宅子 , 只放得下那么几个书架 , 新添一批就得送出去一批 。 从前 , 年轻人还挺稀罕你送的书 , 现在都改网上阅读了 , 人家看你面子才接受这些书 。

 

总的来说 , 我们这一代人比你们更爱读书 。 倒不是说我们多么读书上进 , 主要是因为我们那时候 , 读书差不多是汲取知识的唯一途径 。 我们那时候连电视都没有 , 更别说微博微信了 。 电影翻来覆去就地道战、地雷战那几个 。 我们那时有共同文本—有它可悲的一面 , 我们有共同文本 , 一个原因是那时候能够找来读的书数量有限 。 今天很难凑到几个人 , 都读过同样的书 , 大家的共同谈资不再是书 , 大家都看过的多半是同一个电影什么的 。 那时候 , 天南地北的年轻人 , 聚到一起 , 都读过同一批书 , 说起读过的书 , 立刻就可以交流了 。 书是我们这一代人最好的交流平台 。 三四年前我在这个图书馆做过另一场关于读书的报告 , 题目好像是“我们青年时代的阅读” 。 我说 , 那时候 , 读书对我们来说是一种信仰 。 在当时 , 读书几乎是一切知识的来源 , 但远不止于知识 , 我们靠读书保持自己的精神高度 , 靠读书来抵制那个恶劣愚昧的时代 , 在谎言的汪洋大海里寻找真理 。

 

现在年轻人更多网上阅读 , 或者读读微信什么的 , 所谓碎片化阅读 。 有了网络 , 流传的文字多了 , 流传得快了 。 “作者”多了 , 更新率大大加速 , 每篇文字的读者就少多了 。 即使哪篇文章有几十万点击率 , 也不是共同文本 , 很少有人会认真读 , 多半是草草溜一眼吧 。 我自己上网 , 主要是搜索信息 。 网上阅读本身就有点儿像信息搜索 , 我是说 , 网上阅读好像你只是在读重要的东西 , 而不是完整的东西 。 读书从来不只是为了吸收信息 , 读书把我们领进作者的心智世界 , 我们通过阅读与作者交谈 , 培育自己的心智 , 而不只是搜寻信息 。 培育需要一遍一遍的慢功夫 。 旧时读书 , 一字一字细读 , 读了下文回过头来读上文 , 还可能背诵不少篇章 。 就此而言 , 读书这种学习方式最自主 , 看电视不行 , 听音频也不行 , 我常常听一些语音课程 , 你当然可以回过头来再听一段 , 但太费事 , 所以通常听内容比较简单的导论课 。

 


陈嘉映:两千多年的文字时代,结束在微信手里?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