瞄准“国家队”,苏州这步棋晚不晚?( 二 )


瞄准“国家队”,苏州这步棋晚不晚?
文章图片
苏州转向
瞄准“国家队”,苏州这步棋晚不晚?
文章图片
图片来源:摄图网
以0.09%的国土面积 , 创造了全国2.1%的经济总量、2.4%的税收和7.7%的进出口总额 , 没有人会否认苏州是一个“强者” 。
但一直以来 , 外界对于苏州高度依赖外资的增长模式不无担忧 , “代工”名号更挥之不去 。 特别是今年一季度 , 苏州GDP(3743.93亿)首次被成都(3845.57亿)超过 , 特殊时期的阶段排名 , 亦需要警醒 。
瞄准“国家队”,苏州这步棋晚不晚?
文章图片
从“制造驱动创新”到“创新驱动制造” , 可以视作一个转向的信号 。 因此 , 姑苏实验室能否如愿建成 , 就显得尤为重要 。
正如中科院院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谢毅所言 , 苏州以国家实验室为长期目标 , 围绕着材料科学来建实验室 , 是一个非常好的出发点 。
“材料科学 , 融合了多学科 , 材料科学做好了以后 , 对推动基础研究的多学科的发展肯定是特别有利的 。 ”
以同为制造业大市的东莞为例 , 同样着眼于材料科学 , 以打造国家实验室为目标 , 东莞松山湖材料实验室成立于2018年4月 。
两年多时间 , 松山湖材料实验室承担了国家、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30余项 , 在《自然》等一流期刊上发表高水平论文240余篇;引进18个创新样板工厂团队 , 成立10家产业化公司 , 并且整体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 。
寄望提升科技创新策源功能 , 苏州迫切需要一个高质量的创新平台 。 这种迫切感不仅源于自身 , 也来自于周边 。
隔壁省的合肥 , 不仅已获批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 , 根据合肥科技局官网信息 , 截至2016年7月 , 落子合肥的国家级实验室就有13个 。 这其中 , 还不包括大名鼎鼎的中国科学院量子信息重点实验室(为省部级重点实验室) 。
瞄准“国家队”,苏州这步棋晚不晚?
文章图片
资料来源:合肥科技局网站
2017年9月 , 备受期待的之江实验室在杭州市未来科技城人工智能小镇正式揭牌成立 。 这个由浙江省政府、浙江大学、阿里巴巴共同出资打造 , 以网络信息、人工智能为研究方向的科研创新机构 , 将成为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的“核心灵魂” 。
事实上 , 在江苏省内的科技进步考核评价中 , 苏州的成绩并不差 , 科技创新综合实力已经连续11年排名第一 , 但外界似乎很少会给她贴上“创新”标贴 。
“非常支持姑苏实验室建设 , 我尤其认为苏州市需要这张名片 。 ”中科院院士、北京大学教授刘忠范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 , “一个城市一般需要什么名片?要有一所伟大的大学 , 还有一张名片是未来要打造的国家级材料平台 。 ”
根据城叔此前的统计 , 在GDP突破万亿的城市中 , 平均来看 , 苏州、青岛、无锡、深圳、宁波等非省会城市的高等学校数量还达不到省会城市的1/2 。
【猜你想看:
身为经济强市 , 没几十所大学怎么行?

以深圳为例 , 这座一直被称为“高校洼地”的城市 , 正是通过持续不断的大手笔投入 , 招引科研院所 , 来补平短板 。
截至2019年末 , 深圳已有各级创新载体2258个 , 其中 , 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和技术中心等创新载体116个 , 部级创新载体604个 。
用苏州自己的话说 , 对标先进城市和地区 , 科技创新工作还存在不小的差距 , 产业创新转型速度还不快、缺乏产业地标 , 创新主体发挥作用还不足、缺乏标杆企业 , 创新载体支撑力度还不强、缺乏高端平台 。
但如蓝绍敏所言 , “这是一项打基础、利长远的工作 。 ”今天的基础 , 就是明天的后劲 , 弯道超车考验的是“技术” 。
采访人员|余蕊均
编辑|赵云
王嘉琦 肖勇
瞄准“国家队”,苏州这步棋晚不晚?
文章图片
来源:城市进化论(id:urban_evolution)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