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为何说:人往往憎和尚不憎道士

鲁迅为何说:人往往憎和尚不憎道士 , 懂得此理者 , 懂得中国大半?夏夜读书鲁迅先生在《而已集》中有这样一段话:“人往往憎和尚 , 憎尼姑 , 憎回教徒 , 憎耶教徒 , 而不憎道士 。 懂得此理者 , 懂得中国大半 。 ”这段话里没什么生僻字 , 看起来也很好懂 , 但要弄明白它到底在表达什么意思 , 却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以我们平常的认知 , “儒释道”三教之中 , 儒教和佛教的影响力都要远远大于道教 。但在鲁迅先生看来 , 道士最受人们欢迎 , 而且“懂得此理者 , 懂得中国大半” 。 道教才是真正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存在 。要理解这句话 , 就要弄明白道教的一些发展历史 , 以及它在中国传统文化发展中的作用 。鲁迅为何说:人往往憎和尚不憎道士
一、道教不等于道家道教将春秋时期道家的创始人老子作为自己的鼻祖 , 并奉其为“太上老君” 。 这给人一种错觉:道家就等于道教 。其实 , 道家和道教完全是两回事 。 道教在形成过程中 , 确实吸收了一些道家思想 , 但其思想体系不止于道一家 。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 , 从原始社会的各种祭祀和鬼神崇拜中 , 就可以找到它的影子 。在春秋战国时期 , 道教吸收了道家、阴阳家、神仙家等思想 , 后来又囊括了一些星象、医学、谶纬之说 , 其研究的内容范围已经远远超出了道家 。鲁迅为何说:人往往憎和尚不憎道士
在实际应用层面 , 道教也要比道家更具有实践意义 。 它不仅要满足人们的精神慰藉 , 还要帮助人们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 比如 , 画符、作法仪式 , 以及炼丹术、健身术等等 , 都是十分实用的“技术” 。道教思想兼容并包 , 是由中国传统文化诸方面成果汇集而成的 。 因此可以说 , 读懂了道教 , 就懂得了中国大半 。二、道家为什么更受欢迎“人往往憎和尚 , 憎尼姑 , 而不憎道士 。 ”这是为什么呢?在历史上 , 道教的势力范围是远远不能与儒教和佛教相比的 。鲁迅为何说:人往往憎和尚不憎道士
从西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开始 , 儒家成为主导思想;佛教虽然进入中国较晚 , 但它很好的与中华传统文化结合 , 所以才能在中国声势浩大 。而道教能与二者比肩 , 则在于其有独到之处 , 一是满足了人们及时享乐的心理;二是它独到的传播之术 。1、满足人们及时享乐的需要佛教追求的是极乐世界 。 但要到达这种境界 , 就需要排除各种欲念 , 远离灯红酒绿的生活 , 并以一生的克制、修行为代价 。而道家却正好相反 , 它追求的是现世的享乐 。 而且 , 这种享乐不是暂时的 , 它可以是永久的 。鲁迅为何说:人往往憎和尚不憎道士
而达到这一目标的方式就是通过服用丹药 , 实现长生不老 。中国传统文化中有非常大的“现实主义”成分 , 比起虚无缥缈的来世 , 许多人更加重视现在就能够把握的现世 。所以 , 如果通过现世的努力就能长生不老乃至“羽化登仙” , 那不更是“香”吗?而且 , 道教为人们现世的享乐提供了诸多现实便利 。 比如你要缺钱花 , 有“点石成金”之术可以学;你想要一个好身体 , 也不需要天天撸铁锻炼 , 服用秘制丹药即可;如果有小人天天针对你、陷害你 , 还有各种符咒可以帮你消灾解难 。正因为有以上种种好处 , 道教才能始终屹立不倒 。鲁迅为何说:人往往憎和尚不憎道士
2、特殊的传播方式儒教之所以能在古代中国大行其道 , 在于其很早就开始走上层路线 。虽然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四处碰壁 , 但在西汉 , 经过改造过的儒教终于被最高统治者们充分认可 。古代的道士们为传播道教 , 走的是跟儒家一样的上层路线 。 其中最为常用的方法 , 一是向帝王进献各种祥瑞、符命 , 和玄之又玄的谶语;二是炼制各种丹药 , 帮助皇帝们强身健体、益寿延年 。鲁迅为何说:人往往憎和尚不憎道士
归根结底 , 道士们也是在拿帝王们的欲望在大做文章:想永远的享受做统治者的快乐 , 那就要信他们 , 信道士 , 得永生!所以 , 在历史上 , “道君皇帝”不断涌现 , 即使是唐太宗李世民这样的明君圣主 , 也是死于滥服丹药 。三、“不憎道士”体现了旧时中国人的劣根性鲁迅先生善于发现和批判旧时中国人的劣根性 。 “憎和尚 , 憎尼姑 , 而不憎道士”恰好反映了旧时中国人排外、保守的特点 。第一 , 在传统的眼光里 , 凡是外来户 , 几乎都是要被排斥的 。旧时中国人对于一切外来的东西 , 都普遍抱着一种厌恶和躲避的态度 。鲁迅为何说:人往往憎和尚不憎道士
虽然佛教在中国广泛传播 , 但它毕竟是一个外来户 , 而不是本地土生土长的 。 所以 , 本着“一切外来的都是心怀叵测的”这种主观预判 , 人们就是要反对的 。第二 , 旧时中国人的生活态度 , 往往是“不思进取”和“冷漠”的 。西方人普遍热情 , 东方人普遍冷漠 , 这是一种固有的刻板印象 。在生活中 , 许多人常常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 , 与他人“老死不相往来” 。 这种思想其实可以从道家身上找到源头 。 一旦它发展成为极致 , 就变成了冷漠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