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陈先达:行走在思想与时代之间( 五 )


回归生活世界的哲学遐思
回归生活是先生经常倡导的哲学方向 。按照他的自述,其学术生涯有两次重要变化,一次是从20世纪80年代初起,由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研究转向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研究,另一次是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始,他的写作方式发生了转变,即从长文转向短文或随笔 。当然,先生也在继续写长文,不过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在了写作哲学随笔上 。
二十多年来,先生先后推出了一系列哲学随笔,如《漫步遐思》《静园夜语》《哲学心语》《回归生活》《宜园杂论》《史论拾遗》《散步·路上——我与学生聊哲学》《哲学与人生》等 。他趣称这些随笔是“老来得子”,十分偏爱 。而这些随笔,不应被简单视为仅仅是写作方式的转变,而应被看作是对哲学的生活本性的一种回归 。
哲学随笔贴近现实生活,厚积薄发,汇聚了先生多年的思想灵感的积累,饱含了这位可敬可爱的智慧老人对生活的深刻感悟,散发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和独到的生活哲理,深入浅出地解答了哲学认知、人生智慧、历史文化、价值信仰等重要命题,引人入胜,令读者爱不释手 。
这些哲学随笔表明,生活需要哲学的解读与引导,哲学需要生活的土壤与动力 。这里的生活就是指社会生活或人民群众的实践生活 。马克思主义倡导的哲学既是生活哲学,又是大众哲学 。正如先生所总结的那样:“如果哲学不关心人民,人民也就不会关心哲学;哲学不关心社会,社会也就不需要哲学 。”马克思说过,真正的哲学和哲学家都是“时代的产物”,“人民的产物” 。先生的学术人生从一个侧面印证了这一点 。与时代关系越密切,与人民联系越紧密,哲学才会获得更强大的生命力,哲学家才能更加为时代和人民所接受 。
先生在《九十岁的我》一诗中写道:“生命是一种奋斗,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 。九十个春夏秋冬,三万个黑夜黎明……有限的人生,溶入力的洪流会化作永恒!”他用自己的思想和笔,谱写了不平凡的哲学人生,充分展示出马克思主义哲学家的思想境界、理论高度和博大情怀 。我们衷心地感谢陈先达先生为我国哲学事业作出的杰出贡献,同时也衷心祝愿他老人家健康长寿,思想之树常青!
(本版图片均为资料图片)
【问题陈先达:行走在思想与时代之间】《光明日报》( 2020年06月29日 11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