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陈先达:行走在思想与时代之间

【大家】
作者:郝立新(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教育部计划特聘教授,北京高校21世纪马克思主义研究协同创新中心研究员 。)
学人小传
陈先达,1930年生,江西鄱阳人,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家、教育家,中国人民大学一级教授、学术委员会主任,教育部社科委哲学组召集人,曾任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全国历史唯物主义学会会长、国家社科基金哲学组组长,被评为“全国最美教师”、北京市优秀共产党员,并获吴玉章人文社会科学终身成就奖,著有《陈先达文集》十四卷 。2015年7月3日和2016年3月2日,先后两次在《光明日报》头版发表理论文章《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和《做坚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引起我国理论界和学术界广泛关注 。
问题陈先达:行走在思想与时代之间
文章图片

从《走向历史的深处》到《问题中的哲学》,从《漫步遐思》到《历史唯物主义与当代中国》,一部部饱含哲学智慧和现实思考的论著引起学术界的强烈反响 。从荣膺吴玉章人文社会科学终身成就奖,到皇皇巨作《陈先达文集》十四卷荣获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陈先达先生的学术成就受到学界和社会的高度赞誉 。
年届90高龄的中国人民大学一级教授陈先达先生,已在学海中辛勤耕耘70多年 。他是当代中国哲学界著名哲学家之一,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领域的旗帜性人物 。他至今思维敏捷,大作屡现,其勤奋和高产令人敬佩 。我1984年考入中国人民大学,有幸跟随先生攻读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的硕士和博士学位,而后又留校任教,一直得到先生的谆谆教诲,受益无穷 。
以身闻道求理的哲学境界
先生19岁进入复旦大学历史系学习,1953年进入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班学习 。用他自己的话说,进入人大是“学术专业的定格”,开始“叩击哲学之门” 。1956年从研究班毕业留校任教,他成为人大哲学系正式成立后的首批教师 。
追求真理、探寻规律、改造世界,是马克思所推崇的“真正的哲学”的使命 。哲学是时代的精神精华 。真正的哲学和哲学家应该在思想中反映或把握时代 。先生的哲学人生和哲学思想秉持了这一理念,“闻道犹能以身求” 。他的诗句正是其在哲学信仰上笃定不移、在哲学事业上辛勤耕耘的人生写照 。
“最惬意的人生是专业、职业、信仰的结合 。”这是先生对自己一生的概括 。他很赞赏马克思的名言:“真理是普遍的,它不属于我一个人,而为大家所有;真理占有我,而不是我占有真理 。”先生认为自己选择了马克思主义哲学,自觉接受马克思主义哲学信仰,是“真理占有我” 。他提倡并践行把“姓马”(从事马克思主义研究和教学的职业)与“信马”(真正信仰马克思主义)统一起来 。
先生的演讲和论著具有鲜明的现实品格、深刻的哲理分析和独特的文采风骨 。他在《光明日报》发表的自传体随笔《专业、职业与信仰——我的治学之路》中,阐述了自己的学术主张,强调理论研究应坚持三个原则,即研究的问题要现实,理论分析要深刻,文章表述要通俗 。
问题应该是现实的,并非说哲学都是直接讨论现实政治问题或社会问题,而是指要能为正确认识和解决自己面对的重大现实问题提供哲学智慧;理论分析要深刻,意味着真正的理论就是要论理,最大的说服力就是文章中的“理”,无理可言就不能称为理论文章;表述要通俗,是指深入基础上的浅出,“浅入浅出没水平,浅入深出低水平,深入浅出才是高水平”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大众的哲学,晦涩不应该是哲学的本性 。
先生对哲学研究中的“问题”具有独到而深刻的见解 。他在《问题中的哲学》和《夹缝中的哲学》中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既是哲学的变革,又是变革的哲学,它不仅重视哲学中的问题,更重视问题中的哲学 。“以问题为导向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思维方法的精髓 。”马克思和恩格斯以自己的方式回答了历史上哲学中存在的问题,但马克思主义哲学最为突出的不是研究哲学中的问题,而是问题中的哲学 。一个哲学家只重视哲学中的问题,而不重视问题中的哲学,那就会脱离现实,脱离他所处的时代,因为现实的要求和矛盾最强烈地表现在人类面对的问题之中 。从一定意义上说,哲学的研究也是历史的研究 。哲学的深刻性在于触及思想历史和社会历史的深处 。在哲学历史中把握哲学问题、在哲学与社会的历史中把握现实问题 。对象的整体性决定了研究的整体性 。注重整体性研究,包含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整体来研究,以问题为中心的多视角的整体性研究,以及对历史的整体把握 。例如,20世纪80年代出版的由先生作为主要执笔者撰写的《马克思恩格斯思想史》和主编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程》,分别从纵向史的角度和从横向基本原理的角度,把马克思主义作为一个整体来论述,这在当时中国学术界算是开创性的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