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陈先达:行走在思想与时代之间( 三 )


除了对马克思的早期思想研究外,先生对各个时期的哲学前沿问题也高度关注并进行研究 。例如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由先生领衔,我们几位学生参与撰写了《被肢解的马克思》,考察了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潮的流变,回应了对马克思的曲解 。
进入21世纪后,先生针对哲学面临的困境和问题,阐释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和功能、哲学发展的方向 。《中国社会科学》2006年第2期发表了其力作《哲学中的问题与问题中的哲学》,强调哲学研究应该更加关注现实中的问题或问题中的哲学,见解新颖独到,分析鞭辟入里,入选《中国社会科学》创刊以来最佳论文 。
走向历史深处的哲学洞见
先生在哲学研究上的学术贡献,还突出地表现在沿着马克思历史观的思想轨迹,达到对马克思历史观内在逻辑的深度把握,以及对历史本质和发展规律的深刻认识 。20世纪80年代中期出版的《走向历史的深处》,是先生最具代表性的学术著作 。
《走向历史的深处》展示了先生对马克思历史观的基本内容和内在逻辑的深刻理解 。这部著作的一个重要特点在于,克服了普遍存在的在方法论上史论分离即历史研究和理论研究相脱节的缺点 。不少思想史著作类似马克思著作的串讲,而缺乏对马克思历史观的本质结构的深入分析,使历史变成了死的东西;而一些研究原理的书又往往局限于马克思著作中的经典表述,热衷于概念演绎而缺乏对马克思思维逻辑的动态分析,使理论流于空洞,其结果都是难以从总体上科学地说明马克思的历史观 。
问题陈先达:行走在思想与时代之间
文章图片

《走向历史的深处》则注重以论带史,史论结合,既着力从凝结的形态上去把握马克思历史观的理论结构,又尽力从流动的形态上去探究马克思历史观演进的逻辑理路,并把思想史研究与理论专题研究有机地结合起来,展示了一幅马克思思想发展的立体图景 。
马克思的早期思想以浓缩的形式再现了德国古典哲学中人道主义历史观的逻辑进程,但他绝没有简单地重复这一过程,经济学的研究对马克思的思想飞跃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马克思找到了劳动、实践的环节,得以从自我意识、理性出发转向从物质生产活动出发来研究现实的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并从中揭示出客观的历史规律,从而走向了历史的深处 。
先生不囿于旧说,提出了许多独到深刻的见解——
一是关于马克思历史观的理论来源 。唯物史观是哲学,但它的来源却不限于哲学,正如亲缘繁殖不利于物种发育一样,一种创造性的哲学理论会突破从哲学到哲学的局限 。
二是关于唯物史观形成的逻辑进程 。从客体转向主体的研究,从形式上看已由德国古典哲学对旧唯物主义的改造所完成,而对历史规律的把握还必须突破囿于主体自身的研究,当然绝不是排除对主体的研究 。仅仅从人的内在需要中分析劳动,就不能摆脱以人的本质异化和复归来描绘历史的思辨传统,当马克思把劳动作为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并深入到现实的劳动过程中去分析各种关系(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客观关系),就会通向历史唯物主义 。
三是关于人的本质问题 。不能简单地把人的本质归结为从个体中寻求人的共同本性问题 。在唯物史观看来,探求人的本质,从根本上说就是研究人和社会的关系问题,或人的社会结构问题 。
四是关于唯物史观的出发点问题 。要解决唯物史观的出发点问题,必须首先区分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弄清出发点的含义 。就马克思主义的目的来说,它理所当然是为了无产阶级和人类的解放,但目的本身不是科学理论的根据 。唯物史观的出发点是就事实判断来说的,即如何认识历史,如何达到对历史自身规律的科学认识 。就此而论,唯物史观正是由于确立了人们的物质生产活动这一出发点,而不是以抽象的人为出发点,才使对人及其历史的认识达到了新的科学高度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