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安京剧|理性的老生


早安京剧|理性的老生
文章图片
(来源:敬亭山上客的博客)
男女有别 , 除了生理外 , 最主要的体现在性情和心理的不同 。 女人一般比较感性 , 男人则往往要理性一些 。 不知道这种区别 , 东西方是否不同 , 按照汉代徐干的说法 , “学也者 , 所以疏神达思 , 怡情理性 , 圣人之上务也 。 ”可知中国尤其强调男人的理性 。 因此 , 在京剧舞台上 , 扮演男性的主行当——老生 , 主要体现了中国男人理性的风貌 。
中国对做人有一个要求 , 彬彬有礼 。 “叔孙通定礼仪 , 则文学彬彬稍进 。 ”理想的男人 , 应该文质彬彬 , “质胜文则野 , 文胜质则史 , 文质彬彬 , 然后君子 。 ”言谈举止 , 必须中规中矩;为人处世 , 讲究深思熟虑 。 礼 , 是一种理性 。 “克己复礼为仁 。 ”仁 , 更是一种理性 。 京剧舞台上的老生 , 用嗓不偏不倚 , 表演含蓄有节 , 持重温和 , 是对传统男人形象标准的诠释 。 老生之老 , 首先非指年龄 , 而是老练、老成、老到、老实 , 即理性 。
理性 , 是一种担当 , 一种对家庭、对社会、对他人的担当 。 无论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 , 后天下之乐而乐” , 还是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 ,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 他们舍身成仁的担当精神历来为人津津乐道 , 成为后世修身为人的典范 。 在京剧舞台上 , 众多敢于担当、勇于担当的志士义杰 , 不管身份如何、贵贱高低、年龄不同 , 无论庙堂重臣、田园隐士、仆从下人 , 皆由老生应工 , 构成了一幅源远流长的老生壮阔画卷 。 《捉放曹》中的陈宫 , 《桑园寄子》中的邓伯道 , 《正气歌》里的文天祥 , 从京剧初创时期的老“三鼎甲”程长庚、余三胜、张二奎 , 到京剧逐渐繁荣的新“三鼎甲”谭鑫培、孙菊仙、汪桂芬 , 这些老生形象深入人心 , 老生名家彪炳千秋 , 老生一直是京剧中的第一主行当 。 老生 , 也叫正生 , 其正在于老生形象的浩然正气 。 否则 , 八大样板戏的男一号主人公不会由老生来扮演 。
理性 , 往往伴随着潜意识中的一种忧患 。 忧患意识 , 是中华的一大文化传统 , 渊源深远 。 “穷年忧黎元 , 叹息肠内热 。 ”中华文明孕育和包含的忧患意识 , 是中国人的精神动力和源泉 , 使中华民族历经磨难而不衰 。 老生 , 紧蹙双眉 , 那种忧患意识已不自觉流露在眉宇之间 。 老生演唱的高境界 , 别具一种苍凉意味 。 老生主流派的谭、余、杨 , 蕴含一种云遮月的沧桑美 , 其中有人生岁月的痕迹 , 也正是历史上男人忧患意识深深的烙印 。 《空城计》中的诸葛亮在城楼潇洒抚琴 , “我本是卧龙冈散淡的人” , 洒脱的声韵里分明是对汉室复兴深沉的忧患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凛然 。
理性 , 把事业、甚至名利看得高于一切 。 所以 , 男人有先立业后成家之说 。 有时 , 难免死要面子活受罪 。 《范进中举》中的老书生 , 五十多岁仍在参加科考 , 真是名符其实的老生了 。 然而 ,
“四十余年功用尽 , 废寝忘食不稍停 , 念经文念得我眼花头晕 , 我笔不停写 , 写得我手腕疼;目不窥远头不安枕 , 我口不知味耳不知音 , 春夏秋冬全不知那暑和冷 , 实指望苍天不负苦心的人 。 又谁知费尽了心机成画饼 , 事到头来功名不成 。 我问一问先师孔夫子 , 留什么四书作的是什么经;再问问太宗太祖高皇帝 , 留什么科举考什么文 。 害得我高不成来低不就 , 害得我死不死来生不生 。 ”
老范进不禁发出这样的慨叹 , “倘若是转世投胎我将母认 , 发誓不作读书人!”奚啸伯先生以洞箫之韵把男人的这种尴尬与无奈曲曲传出 , 淋漓尽致 。
【早安京剧|理性的老生】理性 , 相对而言 。 有时 , 理性的老生也会感情用事 。 失落番邦十五年、已招赘大辽皇家婿的杨延辉 , 得闻母亲押粮来到两军阵前 , 难抑思亲之情 , 冒着杀头危险 , 盗令、出关 , 演绎了一出感人肺腑却众说纷纭的《四郎探母》 。 这部百年经典的命运 , 如同人们褒贬不一的戏中主人公杨四郎一样 , 历史上几度遭到禁演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