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文学报刊联盟|《星火》 | 王家新:后圆恩寺胡同的秋天(诗八首)( 四 )


他抽的烟 , 他抽烟的动作 , 也是非常朴素的 。 我们站在他身边等他 , 不知道当时在场的几位研究生同学是怎样想的 , 我在他的朴素之外 , 还从他站在飞机场大楼边上抽烟的形象里 , 读到了“忧郁”和“沉思” 。 我们见到的 , 是一位朴素的、总是在“忧郁”地“沉思”的诗人——我这样说 , 真是毫无新意可言 , 难道不是所有可以真正称得上是诗人的人 , 都应该这样吗?我们期待着见到能真正称得上是诗人的人 , 但现实却总是让我们失望 , 尤其是让正在读诗和正在写诗的青年失望 。 我们面前的这位诗人 , 因为其超出想象的“朴素” , 却一下子让我们感到无比亲近 , 仿佛一下子可以毫无阻碍和毫无距离地交流起来 。 我知道同行的几位青年 , 心里都有许多话 , 要和仰慕已久的诗人倾诉 。 我知道他们都读过他的许多诗 , 也许是他已经发表的所有的诗 , 以及他所有的诗学随笔(《人与世界的相遇》《教我灵魂歌唱的大师》 , (这样的书名 , 多么亲切 , 又多么具有一种引领的力量) , 以及他所有的诗歌翻译(他翻译的策兰、阿赫玛托娃 , 以及曼德尔施塔姆) 。
因为写下了所有这一切 , 他才成为一个诗人 , 这样出现在我们面前 。 当然我们也可以这样说:必须首先是一个诗人 , 他才能够写出他写下的所有的诗——到底是先有诗人 , 还是先有诗 , 这是一个难题 , 没有人能够回答 。 但是我们在讨论一个诗人的时候 , 不讨论他的诗是不可能的 。 何况他不是一个一般意义上的“诗人” , 而是几乎将一生所有的时间都贡献给了诗 , 一生都在为诗歌工作 。 他为中国新诗贡献了不少名作 , 《帕斯捷尔纳克》《瓦雷金诺叙事曲》《塔可夫斯基的树》《回答》 , 等等——那确实是名作 , 对中国新诗稍有研究的人 , 都不可能不知晓 。 一个以诗歌为一生的志业的人 , 一辈子能写出一首这样的诗就足够了 , 而他却写出了那么多好诗 , 影响了那么多人 , 而且在我看来 , 一定会传之久远 。
在一篇短文里 , 要讨论太多他的诗作是不可能的 。 而且 , 我们应该暂且把那几首最有名的诗先放到一边 , 它们太有名了 , 已经被谈论得太多 , 无论诗人自己的意愿如何 , 它们确乎已经进入了文学史(我们知道诗人自己很讨厌“进入文学史”这样的说法) 。 我们还是看看诗人最新的作品 , 《后园恩寺胡同的秋天》(诗八首) 。
你喜欢这样的诗吗?第一次读到这样的诗 , 你的“最初印象”是什么?我的回答依然是“朴素” , 甚至有些“平常” , 一点也不晦涩 , 更谈不上“先锋” , 是吗?——但就是这样“朴素”而又“平常”的诗 , 如果用心去读 , 它们却会用一种特别强劲的力量 , 深深地击中你 。 你甚至觉察不出自己什么时候被击中 , 什么地方被击中 , 为什么被击中 。 它们让你百感交集 , 然后引领你思考 , 这一切的一切 , 到底为什么会发生 , 到底是怎样发生的 。 他叙述的调子有些低沉 , 他所有的沉思 , 都用一种缓慢而从容的声音表达出来 。 这是来自生活的诗 , 这里有一个人在生活中的百感交集 。 但是它们又仿佛来自生活之外 , 来自一个我们不知道的地方 , 仿佛我们在尘世之内 , 听到了一种来自天外的声音 。 就像我和诗人短暂的接触所得到的印象 , 他就在你身边 , 是一个朴素的人 , 那么亲切那么平常 , 但是突然地 , 在你不知道的时候 , 也许在他自己也不知道的时候 , 他又进入了一个没有人知道 , 也许他自己也不知道的另外一个世界——这是他的诗歌的“秘密”吗?这是所有伟大的诗歌的秘密吗?
这是诗人王家新的《诗八首》 。 除了题目 , 诗的内容和风格 , 也很容易让我们想起穆旦——是的 , 是诗人穆旦的晚年 , 是诗人穆旦在晚年写下的那些中国新诗史上不朽的杰作 。 但是和穆旦那首著名的以深刻地思考与表达青春和爱情的《诗八首》不同 , 王家新的这组诗写得最多的季节是秋天和冬天 , 这是典型的“晚期风格” 。 有人不喜欢这样的诗吗?也许 。 因为这样的诗太沉重了 , 诗艺上没有表现出多少“探索性” , 有些“简单”和“直接”(真是这样吗?) , 其中有一种“姿态” , 多少有些说教的意味;而且 , 你看 , 诗人有点不知道节制 , 他的诗里出现了太多的“我” , 太多地写到了疼痛 , 他甚至写到了“有点让人想哭”(《在冬日的颐和园》)……不喜欢他的诗的人当然可以说出自己不喜欢的理由 , 诸如此类 , 不一而足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