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稹,终成“社会人”

元稹,终成“社会人”

元稹,终成“社会人”。元稹像
撰文:潘顾亭林(原 胡侃) ,微信公众号:胡侃文字(hukan1969)此为读陈寅恪先生《元白诗笺证稿》的第三篇杂记 。 另外两篇分别为《“丧人”白乐天》和《作为“渣男”的元稹》 , 感兴趣可查看赐教 。 陈先生此书我之前已读过两遍 , 但相隔时间很久 , 这次再读 , 有元白二公传记的感觉 。 三篇杂记多为八卦 , 其实本书内容丰富 , 不仅有关元白 , 而且涉及很多唐史问题 。(1)
元稹自己表露心迹时说:不言意不快 , 快意言多忤 。 忤诚人所贼 , 性亦天之付 。 意思是 , 有些话不说心里不痛快 , 心里痛快了却容易得罪人 。 得罪人就会被人收拾 , 但本性是与生俱来的呀 。 这位特别会利用游戏规则 , 善于取巧的老司机 , 竟然也有内心与现实冲突的痛苦——也许正因为他做人没有原则和操守 , 所以对于这种痛苦的感受更深 。但他选择的 , 还是一条自私自利的路 , 即便在整个仕途上艰难不进 , 也没有后悔 。比如他原本是明经及第 , 但因为明经这个学历在当时很被人轻视 , 于是便改科进士 。 唐朝人有言 , 三十老明经 , 五十少进士 。 说明考明经的容易和考进士的难 , 但元稹外号元才子 , 即便是十分难考的进士科对他而言也不在话下——他二十四岁和白居易同时考上“书判拔萃科” , 两人被授予“秘书省校书郎”;二十八岁考上“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 , 且是十八个选中人中的第一名 , 被授予右拾遗——相当于皇帝的低级秘书 , 为皇上提供建议咨询 , 从八品 , 看样子所谓书判拔萃科、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这些专有名词相当于今天的国家公务员考试 , 明经科、进士科之类的相当于今天的学历 , 总之元稹这些考试都很顺利 。但职场哪有那么好混?尤其是像元稹这样的性格 。 他自己说“性亦天之付” , 本性难移 , 而他的性格据史书所说 , 是“性锋锐 , 见事风生”——也就是锋芒毕露 , 好煽风点火——相当于一个刺儿头 。 而在成人世界里 , 刺儿头的命运大多数都不太好 , 就算是有才学的元稹也一样免不了遇到挫折 。这样的性格加上功利的人生目标 , 显然急于表现自己 。 虽然只是一个低级秘书 , 但他却不想碌碌无为自己沉寂 , 反倒是无事不说 , 大事小情都要表达自己的意见 。 幸亏在他面前的是一位英明的君主——唐宪宗 , 所以这么急于表现的元稹的确被宪宗注意到了 , 皇帝甚至亲自召见他 , 让他讲讲自己的看法 。 但可惜 , 不知收敛的元稹并不知道 , 在宪宗旁边的宰相大臣对元稹的说法非常不满 , 在这件事之后直接将他赶出了长安 , 做了一个外省县尉 。这大概是元稹在职场上的第一课 。 时间是元和元年 , 公元806年 , 这一年元稹二十八岁 。(2)
三年之后 , 元稹成了监察御史(正八品 , 升了一级 , 期间 , 元稹因为母亲去世 , 丁忧去官) , 出使东蜀 , 但三年前的那一课似乎并没有起到根本作用 。 元稹一到就上奏反映已经去世的原东川节度使严砺各种不法的行为 。相比较起三年前 , 元稹或许还是有“进步”的 , 至少这次针对的是个死人应该问题不大吧 。 但他没想到的是 , 严砺在朝中有人啊 , 而且与严砺关系很好 。 人死了你还在这儿嚼舌根 , 可恶 。 等元稹一回到朝廷 , 他就再次被赶出长安 , 派到东都洛阳的纪检委 , 省得老在中央闹事 。老实说 , 元稹弹劾严砺没有错 , 就像他当时在宪宗面前陈述己见时一样 , 都是他本分该做的事 。 可是这就是社会啊!但这个时候的元稹虽然屡遭排挤 , 内心依然是一只打不死的小强 。他在洛阳纪检委也没闲着 , 怎么说这也是类中央的国家机关 , 他连续弹劾有问题的官员上奏有问题的事件 , 可是基本上都没按照自己预想的方向发展 。 甚至还为此得罪了宪宗皇帝身边的宦官 , 堵到招待所门上打 , 吓得元稹鞋都没穿就跑 , 结果还是被追上 , 打伤了脸 。 这还不说 , 上面的大领导觉得元稹一个年轻人 , 这么能闹腾 , 仗着自己手里有点权力 , 整天作威作福 , 干脆贬到小地方反省去吧 。 于是 , 元稹成了江陵府士曹参军 , 可能连正九品都够不上 。这又是一课!但这一课教训有点深 , 元稹也代价有点大 。其实在这几年里 , 不管他内心怎么想 , 元稹的表现都是一个有为青年来到一个新奇舞台准备大干一场证明自己的形象 。 也许这是出于文人的理想 , 更可能这是基于他功利的人生目标和为达此目标而积极争取的结果 。 但总的来说 , 他在工作上的所作所为还不应该被指摘(人品则不然)——虽然这个时候他已经为了仕进 , 始乱终弃 , 抛弃双文 , 婚于高门 。(3)
史书上说元稹“聪警绝人” 。 他本来就是一个善于利用规则懂得取巧的人 , 职场上的几次教训虽然让他吃尽苦头 , 但文场上他却十分得意 , 成了最红的作家 , 且是流行文学的一代宗师 。 可这相比较起他最看重的功名事业并没让他满足 , 况且当时的流行文学盛名 , 也未见得是一件光彩的事 。蛰伏低层官场将近十年 , 元稹才又回到主流政治舞台的视野 。 而他此次升迁之道则再次显示了他功利善变的人品 。 举荐他的人是在整个宪宗朝都不得意 , 且很可能参与了弑逆宪宗叛乱的宦官集团成员崔潭峻 。宦官集团拥立的穆宗一旦登基 , 自然要表彰支持他的宦官们 , 崔潭峻就是其中之一 。 而回到长安之后 , 崔潭峻将元稹此前相赠的《连昌宫词》等文学作品推荐给了穆宗 。 穆宗读后大为赞赏 , 被贬蛰在遥远外省小地方的元稹自此也回到长安 , 平步青云起来 。 他自己还得意的说 , “得言天下事” 。因为崔潭峻的关系 , 朝野内外官不少人争相与元稹结交 。 直到后来拜平章事 , 成为尚书左丞 , 当上宰相 。 他坎坷的一生走上了人生巅峰 。 尽管 , 这是在众人的嘲笑声和轻蔑中实现的 。 此后他又有不少经历 , 还因为党派之争被免去宰相 , 但总的来说 , 不管高位还是低位 , 他始终想着功成名就 , 万人之上 。 包括此前被贬在下的时候 , 还迎合穆宗兴致 , 支持皇帝东幸洛阳 , 做这件劳民伤财又没什么意义的事 。 为了个人利益 , 差不多无所不用其极 。他五十三岁去世 , 死在自己工作的外省 , 去世前两年 , 他还努力运作 , 希望恢复宰相的官位 , 可惜没有成功 。想起来 , 也有些滑稽 , 这位亟亟于功名一生 , 一言一行无不以此为目标的人 , 最终还是未达成所愿 。 不过他忽然得暴疾 , 一天之后就死了 , 或许也来不及有什么遗憾 。 (完)————————参考资料:《新唐书·元稹传》《旧唐书·元稹传》以上内容在陈寅恪先生《元白诗笺证稿》中也有详细表述 , 复述错误均为本人理解问题 , 由本人承担责任元稹,终成“社会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