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年代:被钱学森们干掉的科幻小说

80年代:被钱学森们干掉的科幻小说
文 / 沈阳老马1978 , 改开元年 。 《星球大战》《未来世界》《铁臂阿童木》《大西洋底来的人》等科幻影视的引入在大陆掀起了一股科幻潮 。 随后大量科技、科普类出版社、科普报刊恢复正常工作 , 众多作者投入科幻小说创作中 。对大陆科幻界来说 , 那是一个激动人心的年代 , 也是一个难以复制的高峰 。 从叶永烈发表文革后第一篇科幻小说《石油蛋白》开始 , 科幻创作佳作叠出 。 耳熟能详的《小灵通漫游未来》、《珊瑚岛上的死光》 《飞向人马座》 , 都是那几年集中诞生的 。除了这三大力作 , 当时热门的科幻小说还有魏雅华的《温柔之乡的梦》 , 金涛的《月光岛》 , 刘兴诗的《美洲来的哥伦布》 , 萧建亨的《密林虎踪》 , 童恩正的《雪山魔笛》 , 叶永烈的《世界最高峰上的奇迹》、《丢了鼻子以后》 , 郑文光的《太平洋人》和王晓达的《波》等等 。80年代:被钱学森们干掉的科幻小说
1979年 , 严文井主持召开儿童文学创作会议 , 与会的有高士其、冰心 。 大会编选《大陆30年(1949年-1979年)儿童文学作品选》 , 其中“科学文艺”与“小说”“散文”一样 , 单独列为一卷 。 同年 , “第二届全国儿童文学奖”在人民大会堂颁奖 , 科学文艺作品入选24部 , 一等奖是《小灵通漫游未来》和《飞向人马座》 , 获二等奖的有叶至善、萧建亨、童恩正和鲁克四人的作品 , 当时的科幻创作 之旺盛和强势由此可见一斑 。那几年 , 几乎所有的文学刊物和科学报刊都争相发表科幻作品 , 几乎所有的科技类出版社对科幻小说的出版都是敞开大门的 。 不完全统计 , 内地的科幻刊物有, 海洋出版社的《科幻海洋》、江苏科技出版社的《科学文艺译丛》、四川省科协的双月刊《科学文艺》、科学普及出版社的文摘性刊物《科幻世界》、新蕾出版社旗下创办的大陆第一份科幻专刊《智慧树》 。 哈尔滨市科协动议创办大陆第一份科幻小说专报 , 从1981年开始 , 先在《科学周报》的副刊上设8版增刊作为试刊 , 名之以《大陆科幻小说报》 。 除了这些专门发表科幻文学的媒体 , 还有《少年科学》、《科学时代》、《科学画报》等积极刊发科幻作品的科普杂志 。 (有没有你儿时的记忆?)80年代:被钱学森们干掉的科幻小说
值得注意的是 , 当时科幻小说创作的真正繁荣不完全表现在多产 , 文学质量也全面提升 , 科幻作者积极探索自我角色定位 , 明确寻求本土特色和民族化 。 较之1949年到文革前那段时间的科幻创作 , 这一时期的科幻小说可谓有了质的变化。 郑文光就是凭借写大陆历史的《地球的镜像》 , 打入英文世界的《Asia2000》杂志 , 并被香港报道为“大陆科幻之父” , 虽然这个称号后来也给他带来了好些麻烦 。同时 , 科幻创作的题材也趋于现实 。 文学圈流行过的伤痕文学、反思文学、寻根文学等 , 都有相应的科幻版本 。 比如《星星营》引用《白毛女》的主题 , 写文革期间 , 造反派给“牛鬼蛇神”注射反激素 , 激发其返祖现象 , 长出尾巴来 , 变成半猩猩 。80年代初 , 科幻作品已经开始获得主流文学界的承认 , 《珊瑚岛上的死光》发表在《人民文学》 , 并跻身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 《飞向人马座》则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 。这个时期 , 大陆原创科幻作品生命力蓬蓬勃勃 , 随时可能产生新突破。 “1980年 , 大陆至少有三四十种专业科幻刊物和报纸 , 还有两百多种文学期刊、一百七八十种科普期刊 , 大陆一千多种报纸都在竞相发表科幻小说 , 每年都有数百篇上千篇原创作品问世 , 那样的辉煌留给我们的 , 是一种近乎凄美的记忆 。 ”1979年 , 开始了科幻文学姓“科”还是姓“文”的争议。1979年 , 《大陆青年报》刊登《科学性是思想性的本源》 , 批评叶永烈的小说是“伪科学” , 会毒害青少年 。 并认为限定给少儿看的科幻小说不适合写爱情、犯罪、社会反思的 , 否则就是低级趣味 。 于是双方开始论战 。 科普派坚持科幻文学应该承担传播科学知识的任务 , 当时的社会的主流态度也是这么认为的 。姓“科”还是姓“文” , 简单说来 , 就是指科幻小说 , 究竟该归入科学 , 还是该归入文学 。1979年底 , 英国科幻小说作家布里安·阿尔迪斯访华 , 参与交流的部分大陆科普作家 , 曾满怀期待地询问阿尔迪斯:“英国科幻小说怎样教育青少年掌握科学知识?”结果 , 阿尔迪斯否认科幻小说负有科普义务 , 让这些大陆科普作家极为惊愕 。 阿尔迪斯认为:“科学小说是一种文艺形式 , 其立足点仍然是现实社会 , 反映社会现实中的矛盾和问题 。 科学小说的目的并不是要传播科学知识或预见未来 , 但它关于未来的想象和描写 , 可以启发人们、活跃思想 。 ”80年代:被钱学森们干掉的科幻小说
科普界虽然惊愕 , 但阿尔迪斯的观点 , 却深得科幻界的拥护 。 某科幻作家曾尖锐嘲笑科普界提这种问题“十分可笑” , “很有代表性 , 也很典型地说明了大陆某些人还根本不了解什么是科学幻想小说” 。 “科学小说不具有传播科学知识的任务 , 一如历史小说不是宣讲历史知识的教科书 , 武侠小说不是传播武功的秘籍 , 战争小说也不讲授作战的军事常识一样 。 假如反过来说 , 科学小说必须传播科学知识 , 那么爱情小说岂不要教人恋爱方法 , 成了‘爱情大全’了吗?”这场论战 , “科普派”与“文学派”各据阵地互不相让。 总体而言 , “科普派”拥有资源优势 , 略占上风 。 譬如 , 围绕科幻小说《世界最高峰的奇迹》的批评与反批评 , 长达四年之久 。 “科普派”指责小说描写恐龙蛋化石可以复活恐龙 , 是“伪科学”;作者本人则从文学创作的角度予以反驳 。 第一轮辩论 , 《大陆青年报》刊发了双方文章;第二轮辩论 , 则只刊发了“科普派”的文章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