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在20世纪80年代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
作者:人物LIVE中国80年代的美食江湖上世纪80年代的北京街头 ,骑着自行车的人群密密麻麻 ,却挡不住身后清澈的阳光 ,那时候还没有什么高楼大厦 ,民居也是旧时的调调 ,人们多穿的是粗布大褂 ,颜色也很有限 ,但是从内而外散发着精气神 。
大抵是因为“民以食为天” , 八十年代的中国 , 即便大伙儿日子是穷了点 , 但在吃这件事上 , 却是幸福得很!从食材到用料都是实实在在 , 无添加 , 就拿北京来说 , 几毛钱就能吃到绝味的小吃 , 馒头都能扭出一朵花 , 别提一凑近就能闻到香气的焦圈儿、又酥又脆的油条 , 还有豆浆、豆汁、胡辣汤……热气腾腾里 , 充满生机了一天开启了 。隔着屏幕哈喇子都要流出来了 , 而这些只是《中国之食文化》里很小一小部分的呈现 。在上世纪80年代 , 一帮馋嘴的日本人来到了中国 , 把北京、广州、江南、四川这几个地方的饮食用镜头记录了下来 。北京的小吃和宫廷菜相得益彰 , 江南的蟹肥鱼美 , 冠绝天下 , 广州的佛跳墙全国出名 , 而在四川成都 , 一口大锅、一把铁勺、一个漏网 , 加一个泡菜坛子 , 就能完成99%的料理……各方有各方的特色 , 汇聚成了一部热热闹闹的国菜美学 。
嗯 , 你或许想不到 , 我们的父辈竟然吃得这么有滋有味儿 , 那时候食物便宜 , 食材用料都少添加 , 是地地道道的中国味儿 。比起现如今我们以为的饕餮盛宴 , 在当时不过是平常人家餐桌上的吃食罢了 。这部日本纪录片《中国之食文化》是由中国料理研究家中山时子、木村春子带着摄像组 , 拍了15000张照片 , 记录下当时中国菜的烹饪过程 , 又研究了好些中文典籍 , 最终完成的 。1985年影片开始在日本飞往中国的飞机上播放 , 中山时子还和华裔作家陈舜臣将纪录片无法收录的食谱 , 整理成了一部名为《中国料理大全》的书 , 算是对纪录片的补充 。纪录片总共五集 , 片长151分钟 , 收录了当时中国美食江湖上各派名厨的神功和传奇佳肴 。没有太多人为的渲染 , 讲究淳朴真实 , 解说词也颇为克制 , 满满都是干货 , 虽然时间已经过去了35年 , 依然在豆瓣上颇受好评 , 目前评分9.2 。 截取一部分网友评论感受一下~“一口气看完 , 质朴真实 , 三十多年恍如隔世 。 ”“有浓烈的时代气息 , 纪录片里人物精神面貌极佳 , 感受到食物与人的巨大变迁 , 时过境迁 , 文化败于经济 , 味精抵过高汤 , 权贵专属化作遍地外卖 , 这也行就是纪录片的意义”“三十多年后来看 , 比起烹饪 , 当年各地时代气息的镜头纪录更为珍稀 , 丰饶富庶 , 精神面貌也多洋溢平和的幸福感 。 ”
看完这部片子的人 , 会觉着看到的不止是美食这样简单 , 镜头的每一帧都可以寻觅到80年代的中国片段 , 而这些在现代的我们看来 , 是弥足珍贵的宝贝 。北京隆福寺小吃店 , 是老北京最著名的老字号之一 ,在当年 ,很多人眼里它就是个特别宽敞的大食堂 ,各种各样吃不过来的小吃 ,油条和豆浆的搭配到如今依旧经典 。那会儿隆福寺小吃街最火的时候每天都上万人光顾 ,如今 , 那样的盛景已经看不到了 。
每天都上万人光顾 ,如今 , 那样的盛景已经看不到了 。
除了寻常家庭喜爱的街头小吃 , 北京的宫廷菜 , 也是有很多可以说叨的 。在故宫背面公园一角 , 坐落着一家传承宫廷凤尾的“仿膳饭店” , 看这道“芙蓉燕菜” , 虽制作过程不复杂 , 燕窝铺在蒸好的蛋白上 , 但是浇汁儿的瞬间 , 食欲就被勾起来了 , 这道菜据说曾经是乾四爷的最爱 。竹笋、香菇夹在肉之间的红烧熊掌 ,在过去是一道珍稀的宫廷菜 ,后来熊被列为禁止捕猎的动物后 ,这个菜肴也就被自然“除名”了~
推荐阅读
- 码丐能不能有点正常思维?
- 为什么80年代的普通人人照片有股英气,眼睛有神?
- 20世纪改变中国人的五大事物:
- 青年|80年代的“电线杆案”:邻居为电线杆争执,混战过后两家只剩女人
- 墨竹:黄金空头如期而至,阶段下跌将继续延伸?
- 王守信|80年代我国最大贪污犯:庭审现场上蹿下跳拒不认罪,最终被枪决
- 王洪成|80年代“水变油”骗局,王洪成在全国骗了4个亿,许多专家都上当
- 英老谋深算:联合声明当日中英签署备忘录给港民BN
- 天方夜谭——1002夜,1003夜
- 发一个有趣的技术贴,袖珍黑白电视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