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假保研事件背后有多少“隐形加分”黑幕?( 二 )

造假保研事件背后有多少“隐形加分”黑幕?
随着特长与加分全面脱钩 , 依靠隐性权力在升学考试中的助攻行为变得更难 , 但并未消失 。 半月谈采访人员调查发现 , 这一“钻空子”的行为正在日益“圈层化” , 呈现出3种特征:一是门槛高 , 监督难 。 二是非直接 , 取证难 。 三是圈子化 , 审核难 。 例如 , 科技创新类竞赛加分仍不少见 , 即使常规高考途径的加分取消了 , 也会在各种保送、计划中体现 。“艺术圈的搞艺考 , 学术圈的拼竞赛 , 各有各的门道 , 并且越高端越隐蔽 , 复核困难 , 但总之都是普通家庭很难参与的高端游戏 。 ”林女士说 。一位985高校的博士说 , 他曾撞见过不少孩子在父母实验室里摆pose录视频的场景 , 从选题、发明到写论文 , 课题选得比研究生论文还难 。 “我感到深深的恐惧 , 我们这种985硕博士 , 辛辛苦苦给领导孩子写课外实践报告 , 而他们的子女 , 轻轻松松拿着报告参加各种评奖 , 不知道在哪个环节就把我们普通家庭的孩子‘干掉’了 。 ”背靠大树好乘凉 , 利用隐性权力为学生升学履历镀金、甚至不惜造假的现象并非中国独有 。 美国的推荐信是学术圈的游戏规则 , 教授将子女推荐到熟人的实验室里做项目、写论文 , 是常见的现象 。 韩国教育部2017年底开展的一项“论文署名不当行为”现状调查显示 , 共有29所大学出现82起论文学术不端事件 。 具体表现为大学教师在发表学术论文时 , 将自己尚在上学的子女署名为共同作者 。教育界人士认为 , 今年是取消自主招生、实施强基计划的第一年 。 每一次改革 , 都有助于打破原本的灰色空间 , 给教育公平创造新的机会 , 但也总会产生新“空子”与新“门路” 。 约束隐形权力 , 仍然任重道远 , 既需要升学考试相关部门的他律 , 也离不开学生及家长的自律 。 毕竟 , 道路千万条 , 做人第一条 。 再多的镀金、评奖 , 也没有教育孩子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地努力重要 。采访人员:蒋芳 王珏玢来源:新华网客户端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