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合村并居的真实情况,千万不能成为一场瞎折腾( 二 )

山东合村并居的真实情况,千万不能成为一场瞎折腾
另一方面 , 他们又说合村并居是国家政策 , 做“钉子户”会影响子女上大学、考公务员 , 还影响子女结婚 。袁珍说 , 她刚被带走的时候 , 家里打电话报警 。 派出所民警立马就找到了谈话的地方 , 并让袁珍签了一个出警回执 , 解释说这不是非法拘禁 , 而是做工作 。乡干部见这情形 , 立马表示:你看 , 派出所也听政府的 , 报警也没用 。乡干部说了很多 , 但袁珍眼皮子底下的诉求 , 他们却没一句确切的话 。 袁珍问新社区在哪里、什么时候建 , 一位工作人员表示 , 明年八月十五就搬新小区 。 袁珍反驳 , 隔壁水库搬迁村 , 村子被拆了两年了 , 村民还在流浪!最终 , 袁珍还是没签字 。 到晚上快两点时 , 家里打电话给村支书 , 说如果袁珍出了问题 , 唯他是问 。 村支书无奈 , 只能和乡政府协调 , 工作组终于把袁珍送回了家 。实际上 , 面对工作组和拆迁队 , 刘彬、孙野、李尚都有和袁珍一样的无力感 。 政策话语如此强大 , 以至于人们不服从都不行 。比如 , 只要是党员和干部 , 乃至于干部的亲戚 , 必须服从“政策” 。 在地方政府看来 , 这些人本就应该是“讲大局”的 , 无论是否理解 , 都必须服从合村并居这一“政策” 。 渐渐的 , 那些不服从“政策”的 , 也就成了“对抗政府”的边缘人 。这个逻辑实在强大 , 在农村 , 每个家庭总会有一两个在“体制内”工作的亲戚朋友;哪怕没有 , 也还是和“体制”有关联 。 当体制内的亲戚朋友来当“说客”时 , 大家都很尴尬 , 但说服群众签订拆迁合同 , 是体制内人员的“工作” 。 有些地方甚至规定 , 什么时候完成这项特别的“工作” , 就什么时候再回去上班 。对群众来说 , 心不甘、情不愿地让政府拆掉房子 , 实在窝火;但不接受吧 , 又像是给亲戚难堪 , 如果影响了别人的前程 , 罪过真是太大了 。 最终 , 无论结果如何 , 肯定是“亲戚不像亲戚 , 朋友不像朋友” 。山东合村并居的真实情况,千万不能成为一场瞎折腾
农民被拆之后临时搭建的住房(图片由作者提供)袁珍举了一个例子 。 袁家村有位村民 , 虽不是体制内的人 , 但也被政府“拿捏”地准准的 。这位村民在镇里开了一家工厂 , 因为不愿签合同 , 环保、安全、消防等各个执法部门不断上门检查 , 有一次还被强制停电停产了 。 这位村民被逼无奈 , 只好签字 。基层的工作力度越大 , 调动的社会资源越多 , 群众感受到的政策压力也就越大 。 从结果上看 , 很多村民签了拆迁合同 , 但有多少是真心拥护合村并居政策的呢?哪怕刘彬这样有大局意识的人第一批签了字 , 也很难说他是心甘情愿的 。 至于别的村民 , 就更是软硬兼施下“逼签”的结果了 。 李尚的父母算是反抗到底 , 却还是逃脱不了强拆的结局 。补 偿平心而论 , 无论是出于本能的敬畏 , 还是出于无奈 , 大多数村民哪怕一百个不情愿 , 但其实已经为自己的家园预设了被拆的命运 。 只不过 , 他们需要评估的是:上楼后的生活还有尊严么?山东农民的传统房屋由正房、偏房、院子和门楼围合而成 。 一般来说 , 如果有单独的院子 , 老人会独居一处;如果没有 , 老人就住儿子家的偏房 , 住一起 , 但分别开火 。年轻人大多住在钢筋混泥土的楼房 。 这些楼房或是结婚时所造 , 或是为改善居住环境重新翻盖的 。 房子比较新 , 宅基地面积也比较大 。但在合村并居政策下 , 村民被拆之后 , 居住质量不仅大大降低 , 还得倒贴十万左右才能住进楼房 。山东合村并居的真实情况,千万不能成为一场瞎折腾
山东省菏泽市东明县长兴集乡竹林社区以袁家村为例 , 政府并未请正规公司来评估 , 只是工作组自己做了一个简单的评估表 , 只列了正房、偏房、宅基地、青苗补偿等几项大类 , 每个大类有个总价 。其中 , 正方(北屋)按500-700元每平方米计算 , 偏方按200-300元每平方米计算 , 土胚房评估价格会更低;宅基地不算价格 。袁珍家的正房共163平米 , 每平米按713元计算 , 评估下来不到12万 , 把偏房和青苗补偿加上 , 再加上2万元的安置费 , 也才16万 。安置房面积一般有80、100、120、130平米不等 , 按自家正方面积的置换价为1100元/平米 , 不足部分按1800元/平米的价格置换 。 这就意味着 , 袁珍把自己房子拆了还换不了130平米的毛坯楼房 。 如果真要入住 , 还得再花大几万的装修费 。年轻人在乎的还只是一次性的购房补偿 , 老年人想得更多 。 只要搬进楼房 , 不仅耕作不方便 , 水、气、取暖等费用 , 一年怎么也得增加几千元生活成本 。 很多老人说 , “冲个厕所也要花钱” 。还有一个巨大的现实问题无法解决 , 一旦搬进楼房 , 老年人和年轻人如何相处?这些问题 , 看似细小 , 却是诸多人伦悲剧的导火索 。那些见过所谓新型农村社区的农民都知道 , 搬进小区后 , 老年人普遍都得住车库 。 面上的说法都是腿脚不便 , 不好上楼 。 但内心的无奈是 , 如果和子女住在一起 , 一定会在狭小空间内激起无数家庭矛盾 。 为了维持家庭和谐 , 老年人只能忍痛住在“冬冷夏热”的车库里 。最让人不可接受的是 , 绝大多数地方推行合村并居都是“先拆后建” 。 小区八字还没一撇就动员群众拆房子的情况 , 比比皆是 。一个现实问题是 , 群众如何过渡?政府虽然会发放少量安置费 , 但根本不够生活 。 被拆农民只有三个选择:租房、投亲靠友和搭窝棚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