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主义转向实用主义 这些年轻人开始赛着比"抠"

中青报·中青网采访人员 魏其濛 王豪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20年06月19日 08 版)
疫情冲击 , 给年轻人的生活带来不确定性 , 也让豆瓣上“抠门男性联合会”“抠门女性联合会”等小组迅速壮大“出圈” , 网络上年轻人纷纷加入各种“抠组” 。 在网络世界 , 他们不讳言“抠”或“穷” , 反而以“更抠”为豪 。
一时间 , 一些“月光族”开始尝试从生活的细枝末节处学会节俭 。 他们在组里分享“0.9元解决一顿午饭”“自己剪头发”“自行车通勤”等省钱体验;发布“想喝奶茶求骂醒”“关闭花呗的第五个月”“0消费第一天 , 立帖为证”等各类求监督的帖子 。
以抠会友 , 交流抠门技巧 。 分享者津津乐道 , 浏览者兴趣盎然 。 例如 , 在抠门男性小组举办的“首届抠王大赛之衣不如旧”活动中 , 就有近400名网友踊跃参赛 , 获得600多万的浏览量 。 有人晒出自己6岁时表演节目买的裙裤 , 现在他26岁 , 裙裤变成了短裤;还有人晒出奶奶辈传下来的外套 。
这些年轻人比“抠”行为的背后 , 带有一些戏谑成分 , 却也蕴藏着物尽其用、拒绝过度消费的时代心理之变 。
消费主义转向实用主义
安全感 , 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贾小雨的消费观念 。
疫情期间 , 贾小雨失业在家 , 靠着先前的存款生活 , 第一次意识到了“钱”的重要性 。
这名95后开始反思自己此前的消费观念——买了1000元的衬衣 , 就需要买1000元的裤子和1000元的鞋子去搭配 , 再买个2000元的包 , 才能显得这一身不是假货 。
“但实际上 , 我真的需要这些东西吗?”在得到否定的答案后 , 贾小雨决定成为一个“抠门”的人 。
发生转变的原因 , 一方面在于她发现了父母的衰老 , 希望给父母攒下一笔养老钱 。 另一方面在于疫情带来的危机感 , 她希望自己以后无论何时都不被钱难住 , 能稳定有保障地生活 。
和贾小雨有着相同想法的年轻人不在少数 。 央行4月28日发布《2020年第一季度城镇储户问卷调查报告》 , 倾向于“更多消费”的居民占22.0% , 比上季度下降6.0个百分点;倾向于“更多储蓄”的居民占53.0% , 比上季度上升7.3个百分点 。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戈艳霞认为 , 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 , 有的年轻人连续几个月零收入 , 不仅当前的生活品质下降 , 而且对未来的预期也相对降低 。
采访人员观察到 , “抠组”火起来除了因为一些带有调侃戏谑性质的帖子 , 很多组员分享的内容不乏经济实用的省钱妙招 。
95后女孩刘瑜(化名)所获颇丰 。 她出身于普通家庭 , 毕业后在广州的食品行业工作 , 薪资水平一般 。 最近 , 她瞄准超市打折时间和清仓区、使用返利购物软件、每天签到领积分等 。 她本人还在“抠组”更新着一个记账帖 , 事无巨细地记录每天花销 。 “比如我有段时间会经常买饮料喝 , 记账让我发现在这方面花钱太多 , 等再想喝的时候 , 就会去控制自己 。 ”她说 。
曾经 , 和大多90后、95后一样 , 刘瑜也是个“有多少就花多少”的人 , 一次去医院的经历彻底让她意识到攒钱的必要性 。 几个月前 , 她发烧去医院做检查 , 花了几百元 , 在等结果时 , 旁边有个病人正在办理住院 , 需要交1000元押金 。 “当时我心想 , 幸好我还有1000元余钱 , 幸好我没有花掉” 。
随后的日子里 , 刘瑜有意控制自己的花费 。 “便宜不是我们购物的原则 , 需要才是 。 ”她逐渐总结出自己奉行的消费观 , 也勘破了消费主义盛行背后的逻辑——很多商家以某些噱头来吸引人 , “一生一定要拥有”“必备”这些词语抓住了大家的眼球 , 造成“这就是我需要的东西”的错觉 。
“抠友”们总结出五花八门的省钱妙招:“购物要和公司采购一样 , 做成本分析和竞品对比 。 我曾看到酒店在卖一款特别好吃的月饼 , 就直接跳过酒店找到代工厂的淘宝店购买了”;“我靠想象就能‘拔草’ , 比如告诉自己奶茶、零食又浪费钱还会发胖 , 就压住了消费欲望”;“我上淘宝从来不看衣服鞋子 , 而是看拍卖不动产频道 , 有的不动产只要20多万元还能贷款 , 能激励自己不要买其他贬值品”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