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主义转向实用主义 这些年轻人开始赛着比"抠"( 二 )


戈艳霞分析 , 购买一件商品承载着消费者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 , 这些年轻人消费观念正从“消费主义”向“实用主义”转变 , 即他们在消费行为中的精神需求变弱了 。 “年轻人的精神需求不再像过去那样强烈依靠消费来获取 , 从某种程度上有利于年轻人消费观念回归理性;当然 , 这种转变也将导致对奢侈品等需求减弱 , 可能给消费市场供给侧带来一些新的挑战和变化 。 ”
在“抠门”中收获乐趣
当节俭成为一种习惯 , 年轻人希望在“抠门”的行为方式中 , 找到更多乐趣 。
出生于1988年的宋鹏(化名)清楚记得自己在“抠门男性联合会”第一次发帖的原因 , “一双拖鞋 , 鞋面断裂了 , 用别针勾起来继续穿” 。 一瞬间 , 作为北漂的心酸油然而生 , 他决定通过自己的方式 , 为大家提供一种更加积极的生活态度 , 让节约行为有意思、不磕碜 。
用闲置物品做手工 , 是宋鹏的省钱妙计 。 这个来自陕西铜川一个普通煤矿工人家庭的男生 , 几年前只身来到北京 。 快节奏的工作压力 , 让他有些喘不过气 。 反而是回到租住的房子 , 看着自己亲手制做的简单家具、生活用品、玩具手办 , 让他变得放松自在 。
他告诉采访人员 , 自己的手工制品全是就地取材 , 将网购快递盒、一次性筷子利用起来 , 制作过程也让人大开脑洞 。 “一个从大学时代就开始制作的变形金刚 , 我设计了每一处零件 , 收获了很多乐趣 , 价值已然无法估量 。 ”
在身边朋友的眼中 , “百万张”公众号的运营者张百万(化名)同样是个“省钱”达人 , 他曾用700元价格住过标价6000元的酒店;买了2万元的商务舱 , 却额外得到两张机票 , 算下来比经济舱还要划算……这一切就像他在自己的公众号介绍中写的那样——“高品质生活≠高花费” 。
事实上 , 追求更高的“费效比” , 是这名出生于1989年的北京小伙一直在做的事情 。 在他看来 , 在有限的生命里 , 不应该通过降低自己的预期去省钱 , 而是应该在自己能承受的花销范围内 , 尽可能达到或超出自己的心理预期 。 这样的想法 , 可以激发出年轻人的动力 , 但每一次的目标都应该脚踏实地 。
张百万坦言 , 自己家境普通 , 2011年大学毕业后就职于一家国企 , 当时每月只有3000元工资 , 想吃好一点都有些困难 。 于是他定下第一个小目标 , “吃得比以前好” 。 这个目标达成后 , 他又定下“买得起正版游戏”的小目标……就是在实现一个个目标的同时 , 他找到真正带给自己安全感的奥秘——知识的体量 。
这样的“省钱”观念 , 得到部分年轻人的认可 , 也成为在一家互联网公司从事技术工作的张百万 , 在业余时间继续运营公众号的动力 。 现在 , 一有时间 , 他就会去更新关于酒店、航空、信用卡的“玩法” , 并在越来越多的钻研中 , 学到自己未曾掌握的知识 , 提升自己的人脉、获得更多的机会与乐趣 。
勤俭节约换取选择权力
“就像‘抠组’的精神偶像——亚裔演员刘玉玲说的那样 , 如果你有足够多的存款 , 当有意外发生 , 或者有人强迫你、辞退你的时候 , 你可以大声地回应‘去你的吧’ 。 ”一位组员表示 , 很多年轻人希望用攒钱的方式 , 赋予自己更多选择的权力 。
27岁的郑州女孩原洁是“丧心病狂攒钱小组”成员 。 今年4月 , 她和母亲一起选购了一套住宅 , 首付45万元 , 其中30万元是她毕业4年来的全部积蓄 。
此前 , 母女俩还因为房屋大小有过不同意见 , 但当原洁掏出全部存款时 , 母亲决定尊重女儿的意见 。 那一刻 , 原洁感受到了“经济独立”所带来的乐趣 。
于是 , 在有40多万成员的“丧心病狂攒钱小组”中 , 她又为自己定下了新的目标:结婚以前再存20万元当嫁妆 。
但原洁同时意识到 , 攒钱并不适用于所有年轻人 , “比如那种有闯劲、能将金钱当做一种成本开拓型的人 。 但像我这样平凡的人 , 应该学会与自己妥协 , 早早养成良好的消费观 , 增强未来应对风险的能力 , 获得掌控自己人生的安全感 。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