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东香港二次上市意味着什么?京东香港二次上市具体情况( 六 )


但这里需要强调的是 , 京东的618上市 , 给投资人展现的业绩截止2020Q1 。
而此时只是京喜发展初期 , MAU高速增长;如果再往后 , 当京喜圈完MAU开始圈GMV的时候 , 或许就要“正面刚”阿里拼多多了 , 毕竟小打小闹抢人可以 , 真枪实弹抢钱就不行了 。 彼时京喜遇到的竞争压力 , 或许会比如今更为激烈 。
京喜的第一棒运动员长得又帅 , 跑得又快;第二棒运动员出发时 , 外部条件就没有这么优越了 , 彼时能不能跑得快还尚且存疑 。
京东选择在第二位运动员出场之前 , 排除不确定性 , 用第一位“高富帅”运动员来定整个京喜的增长基调 。
京东是妥妥的疫情受益股
我们都知道 , 疫情前京东的核心品类是3C数码 。 3C虽然有更高的客单价 , 但这些产品过于标准化 , 价格也相对透明;对京东来说 , 本身的溢价空间较小 , 京东能赚到的“差价”也就更少 。
然而 , 快消品由于更不“标品” , 消费更取决于主观审美 , 既定价格中其实有一部分是付给“创造力”的 。 所以 , 这些品类的溢价空间会大一些 , 平台能赚到的差价也更多 。
我们前面说过 , 与阿里不同 , 京东的电商基因是“即时配送” , 就是多快好省中的快和好 。 然而 , 普通消费者对快消品的需求更多是多和省 , 京东由于自营、自送成本较高 , 实际上很难达成 。
所以一直以来 , 品类调节难、溢价空间小也是京东饱受诟病的原因之一 , 然而这个“鸡肋问题”由于疫情的到来稍有缓和 。
疫情肆虐的Q1 , 全国范围内电商及快递业务大规模停摆 。 此时京东自建仓储、自营物流的优势格外亮眼 , 以往在淘宝、拼多多低价可以购入的快消品 , 疫情期间只有京东可以保证送达时效 。
特殊情况下 , 哪怕更贵一点 , 消费者是可以接受的 , 毕竟特殊时期 , 保命远比“省钱”重要 。
根据财报 , 京东Q1日用百货等生活必需品的销售净收入同比增长38.2% , 达525亿元人民币 , 占总收入接近40% 。
京东大数据显示 , 1月20日至2月28日 , 累计向社会供应米面杂粮及生鲜产品2.2亿件 , 总重量超29万吨 。 1-3月 , 京东平台线上销售中 , 以成交额计算 , 禽肉蛋品同比增长301% , 蔬菜同比增长207% , 清洁用品同比增长333% , 粮油调味同比增长79% 。
根据招股书 , 京东日用百货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 , 从2017年的26.4%逐渐上升至2019年的31.5% 。 2020Q1疫情催化下 , 该比重迅速上升至35.8% , 上升幅度达到4.3% 。 从与2019Q1的对比中 , 也可以看出 , 日用百货占比同比去年同期上涨了4.5% , 妥妥的被疫情催化了 。
京东香港二次上市意味着什么?京东香港二次上市具体情况
文章图片

正因为有着“准备就绪”的物流仓储 , 趁疫情期间淘宝、拼多多被“第三方发货”缚住手脚 , 京东快消品类的销售才得以迅速增长 。
然而 , 疫情不是永久的 。 快递恢复 , 大家复工后 , 对快消的需求或许会回归到淘宝和拼多多 , 京东此次的小规模超车可能会被迅速吃回 。
并且 , 我们在《京东一季报远超预期 , 为何市场却不买账?》一文中也提到 , 疫情之后的经济回暖浪潮 , 或许会先“暖”到拼多多 , 然后是阿里 , 最后才是京东 。
一方面因为相比拼多多、淘宝 , 京东主营3C数码的性质 , 意味着其商品单价更高 , 消费频率更低 。 而如今疫情影响下 , 国民消费水平不见得会比2019年更高 , 那么或许也会存在一定程度上的消费降级 , “擦擦洗洗又三年”就这么过 。
另一方面 , 消费能力在疫情后的缓慢复苏就像海浪 , 第一波冲上岸的或许是低价、高频的“刚需”消费品 , 也就是拼多多的主战场;第二波冲上岸的 , 是客单价稍高 , 消费频率更低的“痒点”消费品 , 如服饰、美妆、快消品类 , 是阿里主战场;而第三波浪潮 , 才能将客单价高、消费频率低的3C数码品类冲上岸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