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东香港二次上市意味着什么?京东香港二次上市具体情况( 四 )


接下来 , 我们将针对这三个点 , 详细分析规模效应是如何形成 , 以至于京东可以持续盈利 。
京东GMV的不断提升 , 意味着平台买家越来越多 。 京东在向上游供应商拿货时 , 更能保证大规模销量 , 再由足够大的单量 , “倒逼”上游降低价格 。 这样一来 , 京东在买卖之间就拿到了更大的差价空间 , 也就能赚到更多的钱 。
这很明显地表现在京东的毛利率数据中 , 2018Q3以来 , 京东的毛利率一直保持在14%以上 , 2020Q1达到15.4% 。 从下图中看这一阶段的毛利率 , 相比2015年之前的13%以下、2016-2018Q年的徘徊在13-14%左右 , 明显上了一个台阶 。
京东香港二次上市意味着什么?京东香港二次上市具体情况
文章图片

由于“即时配送”的基因设定 , 京东的高昂履约费用一直是一块“心头病” 。 隔日到达意味着仓储必须离配送地足够近 , 快递反应也足够迅速 。 在这背后 , 是遍布全国大小城市的前置仓 , 是超过13万的快递员 。 这部分履约费用占营收比甚至超过市场费用、研发费用、管理费用 , 多年都是第一大烧钱项 。
然而随着单量提升 , 仓储和配送的效率也会逐渐提升 。 举个简单的例子 , 以往单量少 , 一个仓库只存储10个冰箱 , 随着单量扩大如今会存储50台 。 仓库租金不变 , 但利用效率提升了 。
从趋势变化中 , 我们可以明显发现 , 履约费用占营收比在逐渐下降 , 从2016Q1的8.1% , 下降到2017Q2的6.8% , 2018Q4为5.3% , 此后稍有上涨 , 但仍比2016、2017有所降低 , 2020Q1为6.4%
京东香港二次上市意味着什么?京东香港二次上市具体情况
文章图片

除了仓储和配送效率提升外 , 随着单量扩大 , 收入增长 , 管理费用也会呈现规模效应 。 2014年 , 管理费用占营收比处于1.4%以上 , 2015Q3、Q4由于业务扩张提升到了1.7%和1.9% , 随后逐渐下降 , 2018Q4达到最低点0.8% , 之后基本都在0.9%-1%之间徘徊 。
京东香港二次上市意味着什么?京东香港二次上市具体情况
文章图片

与之相比 , 阿里的管理费用占营收比常年在5-8%左右 。 可以理解的是 , 阿里的业务线更复杂 , 对应的管理费用也更多 。 但不得不说 , 在“员工效率”这块 , 东哥算是拿捏得死死的 。
随着GMV的扩张 , 京东的拿货成本、履约费用、管理费用都逐渐规模化 , 效率越来越高 , 由此达成了京东的持续盈利 。
当然 , 京东盈利的达成 , 不仅仅是其持续经营的规模化成果 , 也源于和老对手“阿里”的竞争趋缓 。
2017以来 , 拼多多迅速崛起 , 对阿里的牵制有目共睹 。 细细想来 , 曾经的京东和淘宝虽然也明争暗斗 , 但终究是在不同的赛道竞争(一个赚佣金 , 一个赚差价) 。
拼多多与阿里相似 , 都是赚佣金的生意 , 并且从下沉市场入手 , 以高频打低频 , 迅速成长起来 。 拼多多仅用了两年半时间 , 日均订单2500万单 , 这是淘宝走了14年的成绩 。
拼多多崛起时 , 更多人开始怀疑阿里2016年左右的高端电商战略是不是出了问题 。 即便阿里迅速跟上聚划算 , 但后发劣势也使其在下沉市场不占优势 , 不得不与拼多多酣战于此 。
【京东香港二次上市意味着什么?京东香港二次上市具体情况】于是 , 阿里对京东的注意力有所下降 , 京东也顺势积蓄力量 。 两年下来 , 整个基本面都有了大幅度的进化或改善 。
如果站在2018年 , 京东能否盈利还属于“薛定谔的猫” , 如今稍有持续的盈利似乎解答了这一问题 , 也给投资人吃了一枚定心丸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