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旸|从嫘祖始蚕开始的丝绸探源之路|黄河故事


北京联盟_本文原题:从嫘祖始蚕开始的丝绸探源之路|黄河故事
周旸|从嫘祖始蚕开始的丝绸探源之路|黄河故事
本文插图

5月7日 , 河南郑州巩义双槐树古国时代都邑遗址考古重大发现发布会在郑州召开 , 经过多方机构和多位知名考古学家现场实地考察和研讨论证 , 认为双槐树遗址性质为5300年前后古国时代的一处都邑遗址 , 因其位于河洛中心区域 , 专家建议命名为“河洛古国” 。
双槐树遗址具体位于黄河南岸高台地上、伊洛汇流入黄河处的河南巩义河洛镇 。 这里还出土了据今约5300年的我国最早的骨质蚕雕艺术品 , 是目前发现的中国农桑文明发展史上时代最早的代表 。 据新华社报道 , “确认其是距今5300年前后的仰韶文化中晚期巨型聚落遗址 。 双槐树遗址的发现 , 填补了中华文明起源关键时期、关键地区的关键材料 。 ”
而双槐树遗址的发现 , 再次引发了人们对丝的寻找 。 丝绸作为中华文明重要的标志之一 , 丝绸起源一直是学界和公众很关注的话题 , 国内外学者都做过大量的研究 。
“丝绸探源是一件非常困难的工作 。 找起源 , 我们一般在神话里面找 , 在史料里找 , 但是都缺乏考古学实证 。 ”中国丝绸博物馆主任周旸说 。
黄河流域有很多传说 , 其中说养蚕缫丝的发明人是黄帝的妻子嫘祖的传说最为常见 。 《史迹》记载 , “西陵氏之女嫘祖 , 为黄帝元妃 , 治丝茧以供衣服 , 后世祀为先蚕 。 ”国丝里有一个标志性雕塑 , 讲的也是这个故事 。 有一次 , 嫘祖在野桑林里喝水 , 树上的野蚕茧落下 , 掉入水碗 。 她用树枝挑捞时挂出了蚕丝 , 而且连绵不断 , 愈抽愈长 , 嫘祖便用它来纺线织衣 , 开始驯育野蚕 。 史料里记载的嫘祖教民养蚕就是在这一带 , 嫘祖故里 , 也在河南省西平县 。
周旸手里的小毛刷停了下来 。
在距离双槐树遗址100多公里的汪沟遗址 , 这位来自杭州的美丽的女科学家蹲在出土的瓮棺前 , 停止了清理 , 心跳得很快 。
2019年末 , 中国丝绸博物馆馆长赵丰 , 以及纺织品文物保护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中国丝绸博物馆)主任周旸 , 在郑州发布了一个消息:中国丝绸博物馆(简称国丝)的研究人员在双槐树遗址周边的汪沟遗址出土瓮棺的婴童头盖骨附着物和瓮底土样中 , 发现了距今5000多年的桑蚕丝残留物 。
这是迄今世界范围内发现的年代最早的丝绸实物 , 表明当时儿童用丝绸包裹下葬 。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驯养家蚕、缫丝织绸的国家 。 但是 , 丝绸究竟源于何时?起于何地?一直是难解之谜 。
从2010年10月开始 , 国家文物局批准以中国丝绸博物馆为依托单位设立纺织品文物保护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 , “寻找丝绸起源” , 成为国丝女科学家周旸和团队的“人生目标” 。
在5月7日的发布会上 ,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主持人、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王巍这样说:“双槐树是一处经过精心选址和科学规划的都邑性聚落遗址 , 周边的青台、汪沟和洛阳的苏羊、土门等多个遗址 , 特别是西山、点军台、大河村仰韶文化城址组成的城址群 , 对双槐树形成拱卫之势 。 ”
但一开始 , 周旸和同事郑海玲找丝绸的目标 , 不是汪沟 , 而是隔壁的青台村 。
1983年 , 河南郑州荥阳市青台遗址的瓮棺葬中曾经出土了丝绸残痕 , 距今5500-5300年 。 但是 , 丝绸的原材料是蚕丝 , 一种生物高分子材料 , 容易受多种因素影响而降解 , 且年代越早的证据越难寻觅 。 青台村发现的罗织物就是如此 , 出土样品很少 , 丝绸残痕碳化非常厉害 , 等于没有留下实物标本 。
“既然1983年在瓮棺里找到过5000年前的丝 , 我们非常有信心能够再找到 , 这需要更为深入而持续的探寻和研究 。 ”
2014年10月20日 , 细雨蒙蒙 , 周旸第一次来到青台村 。 眼前的铁门半掩着 , 锈迹斑斑 。 这里正是1983年发现丝绸的青台遗址工地 。 但是 , 周旸来时 , 考古工地几近荒废 。 找到丝的可能性或许不大了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