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旸|从嫘祖始蚕开始的丝绸探源之路|黄河故事( 三 )


根据碳化痕迹孔隙和电子显微镜观察 , 通过对碳化纺织品的形貌、组织结构的分析 , 科研人员在“土”里发现了两种碳化纺织品——平纹织物和绞经织物 。
“或许是这只瓮棺扰动得不多 , 依然保留着纤维的痕迹 , 还能分辨粗细 , 这是一个证据 。 而从形貌上来看 , 绞经组织也是一个丝的证据 。 ”周旸说 。
接下来就是进行酶联免疫检测了 , 这是中国丝绸博物馆和浙江理工大学共同研发了一种技术 , 像验孕棒一样的试纸 , 一测就知道 , 阴性 , 没有丝 , 阳性 , 有丝 , 用专业说法 , 这种方法有“特异性” 。
可以说 , 酶联免疫检测技术相当于丝织品的“验孕棒” , 就是为了验证这些年代久远的纺织考古样品而生的 , 它也是目前世界上最敏感、特异、快捷、有效的纤维材质鉴别方法 。
试纸一验 , 桑蚕丝!可以确定绞经织物的纤维材质就是桑蚕丝 , 再结合组织结构分析结果可以明确 , 瓮棺中发现的绞经织物为罗织物 。
周旸|从嫘祖始蚕开始的丝绸探源之路|黄河故事
本文插图

周旸觉得非常神奇 , 我们现在要织绞罗 , 都很难 , 必须用到织机 , 因为经线是预先布置在织机上的 , 要通过绞经机构一次一次地把经线绞过来绞过去 , 很容易把经线绞断 。 一旦绞断了经线 , 就无法织造了 , 所以这对丝线的要求也特别高 , 要有强度 , 还要有韧度 。
“但我相信当年不可能用织机 , 一定是手工 。 ”说明5000多年前这里有一个生产中心 , 有那么一群人掌握了生产技术 , “不能小看古人 , 一定有我们所不知道的方法 , 他们掌握了独门秘籍 , 专门生产绞罗 。 我的终极目标 , 是找到那个生产中心 , 类似良渚的中初鸣制玉作坊 。 ”
更重要的是 , 这次汪沟的发现 , 和1983年在青台遗址的出土的丝织品属于同一种织物类型 。 同时 , 她们还在头盖骨的附着物里也检测到了蚕丝的残留信息 , 表明当时小孩用丝绸包裹下葬 。
“汪沟遗址丝绸的发现明确了早在5000多年前 , 中国就存在丝织品 , 而且具有一定的广泛性 。 ”周旸说 。
中国丝绸博物馆馆长赵丰说 , 丝绸起源于何时 , 还需不断探索和研究 。 随着检测技术不断优化 , 更简便易行 , 国丝将在郑州仰韶文化聚落群以及史前遗址中开展更广泛的提取和检测 , 以期勾勒出这一地区的丝绸起源分布图和探寻年代更为久远的丝绸 , 将丝绸起源不断向历史深处推进 。
“20世纪80年代 , 人们找到5000多年前的丝绸 , 而我们现在又在黄河流域找到了丝绸实物 , 丝绸文明是伴随着中华文明产生的 。 我们可以很自豪地说 , 丝绸伴随着中华文明五千年从来没有迟到也没有早退 。 丝绸从古走到今 , 何为史诗般的过程 , 丝绸便是 。 ”
“但是 , 我们一定还能找到更早的 。 ”周旸最近已经在准备 , 再去一趟河南巩义双槐树遗址 , 做一次流水线的取样 。
2018年 , 周旸扩大了取样范围 , 第一次去双槐树遗址 。 满眼都是瓮棺 。 她清理了两个 , “但有点绝望 。 ”
“保存得很差 , 不仅差 , 而且考古出土时间太久了 , 它们一直暴露在外面 , 打开了很多年 , 为了保持表面遗存 , 又不停地洒水、洒水 , 就算有丝也很难发现了 。 ”周旸把希望放在那些没有打开过的瓮棺上 , 她非常自信 , “一定有丝 , 一定有丝 。 只要有 , 哪怕它烂成泥了 , 烂成灰了 , 我们也要尽力去找 。 ”
当然 , 周旸的寻找目标不止是黄河流域 , 她还有一个最终目标 。 通过研发 , 资源调查 , 通过各国学者的合作 , 最终找到丝绸在全球化的进程——这是一个全球化的学术命题 。
2014年6月22日 , 由中国、哈萨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联合申报的“丝绸之路 , 在那次遗产大会上 , 有外国官员发言 , 说起他们的丝绸比中国还要早2000年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