厄普代克|厄普代克:将整个故事的戏剧性,建立在一两个比喻句上( 三 )


厄普代克|厄普代克:将整个故事的戏剧性,建立在一两个比喻句上
本文插图

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Vladimir Vladimirovich Nabokov) , 俄裔美籍作家 , 始终追求艺术创新 , 认为“使一部小说流传不衰的 , 不是它的社会影响 , 而是它的艺术价值” 。
厄普代克作品语汇的丰富、新奇 , 在对英语表现力的开掘上 , 就像麦克尤恩在对厄普代克的纪念文章中提到的 , “厄普代克继承了莎士比亚的那种英语文学传统” 。 这种对语言词句的精雕细琢 , 也可能是现当代英美文学当中的那种创意写作班趣味 。
小白认为 , 如果你作为一个单纯的读者 , 可能会觉得读起来有些麻烦 , 有些地方讲究得太多余了 。 但如果你也是一个写作者 , 当你读他的小说 , 读到他的那些非常妥帖 , 但又用的非常新奇的那些词语 , 那些显得非常机智、异想天开的比喻 , 你就会觉得每每都有不同的收获 。
03
“语言大过思想?”
充满矛盾的个人生活史
厄普代克的第一任太太曾是纳博科夫的学生 。 1958年 , 她在康奈尔大学读了一年纳博科夫的阅读写作课 。 据他太太说 , 这门课的主要教义就是:风格和结构才是一部作品的精华 , 思想观点都是空话 。 而厄普代克作为纳博科夫的承继者 , 被特里林、詹姆斯·伍德这些文学批评家批评最多的 , 也是认为其作品语言大过思想 , 内涵比较空洞 。
而小白认为 ,实际上像伍德等人的批评意见 , 都是批评者集他所有的学识、经验、趣味 , 在他的那些积累上 , 获得的一个观点、一个想法 。 甚至有时候 , 对一部作品来说 , 他被指责被批评的缺陷所在 , 往往也正是他的作品风格独到之处 。 正因为他不断强化这种风格 , 才表现出了一些过度倾向 。
厄普代克|厄普代克:将整个故事的戏剧性,建立在一两个比喻句上
本文插图

同纳博科夫一样 , 很多时候厄普代克的写作会把整个故事的戏剧性 , 完全建立在一两个比喻句上 。 可想而知 , 当整部小说的戏剧感全部建立在几个句子上 , 那些句子就必然会具有十分强大的一种表现力 。 如果阅读时一味只是基于批评的观点 , 光顾着挑剔 , 觉得这些都是修辞过度 , 反而会错过了作品当中最有价值的部分 。
小白提及 , 厄普代克在不同的地方接受采访时 , 都提到过自己的短篇小说与自己的个人生活之间有十分紧密的关系 。 这些故事的源头或多或少可以追溯到厄普代克个人生活史上的一些事件 。 当然这并不是说 , 他直接把生活事件搬来写成了小说 。 但也许这些小说秘密地与他个人生活关联着 , 存在于一些隐晦的细节中 , 只有他本人才知晓 。
不过耐人寻味的是 , 在厄普代克编辑自己的短篇小说集时 , 正值他与第一任太太离婚 , 既然他认为自己的小说跟生活之间有着紧密关联 , 那么他亲自编辑合集的举动就好像有了一点回顾个人生活史的意思 。 按照这个思路 , 他理应会通过在编辑中强调某种时间感来对自己的前半人生做一个编年史性质的总结 。 但实际上 , 他完全不是按照写作时间的顺序来编排的 , 只是在英文原版书的索引当中列了一个表格 , 记录了每篇故事的写作时间 。
厄普代克|厄普代克:将整个故事的戏剧性,建立在一两个比喻句上
本文插图

小白认为这个细节颇引人遐想 。 因为写作者大多不愿在写作中揭露个人隐秘 , 但同时 , 所有的写作都像是不同程度的自传 , 作者总会把个人经验、个人生活当中一些隐秘 , 以不同的方式、不同程度地表现出来 。 但写作者又有一种内心倾向 , 想让个人生活与作品保持距离 , 把秘密在作品中藏起来 , 远远推到读者视线以外 。
而厄普代克自己编辑的这部短篇小说集 , 不管是因为出版商干预 , 还是厄普代克本人出于对呈现作品文学意义的责任感 , 最终写作时间的标记又顽强地回到书中来 。 然而即便如此 , 索引仍是按照作品首字母排序 , 而非按照时间 。 这种反复表现出来的妥协和抵制 , 也使得作品与他个人生活之间的关系更加扑朔迷离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