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误|诈骗还是无罪?女子薅航班延误险羊毛 获利300万( 二 )


初看起来 , 似乎很有道理 , 可问题是:使用谁的身份购买保险并不是重点 , 重点是这个身份信息是否真实 。 因为保险公司并不筛选顾客 , 保险公司只审查购买延误险的人是否同时购买了某个航班的机票 。 至于该名乘客到底是谁以及是否实际搭乘该趟航班 , 保险公司并不审查或关心 。
因此 , 只要李某使用真实的身份信息购买保险并且支付了足额的对价 , 那么她就完成了一次合法的缔约行为 。 如果每个单一行为都是合法的 , 那么这些单一行为的集合怎么就能突然一步滑向犯罪呢?被保险人是否知情或同意 , 或许会影响到保险利益的认定和保险合同的效力 , 但这种争议仍然是一种民事争议 , 不会越过民事纠纷直接升级为刑事犯罪 。
邓学平律师还认为 , 保险公司向乘客兜售航班延误险也是出于商业和逐利的目的 , 凭什么就只能允许保险公司赚钱而不能允许乘客赚钱呢?更何况客观上 , 航班信息和天气信息都是公开的 , 航班是否延误不仅与天气有关 , 还与其他的许多因素有关 , 并非李某可以控制 。 相信李某也有预测失灵的时候 , 这时候李某购买机票和保险的费用不就转化为航空公司和保险公司的利润了吗?
并非个案
北京类似案件被判"诈骗罪"
采访人员在裁判文书网检索相关案例发现 , 去年已有类似案件被北京市东城区人民法院判为"诈骗罪" 。
延误|诈骗还是无罪?女子薅航班延误险羊毛 获利300万
文章图片

类似案件法院判决书
据北京法院网站(2019)京0101刑初951号裁判文书 , 北京市东城区人民检察院控:2018年12月 , 被告人牛永冬伙同被告人孙典隆利用中国太平洋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航空延误险自助理赔系统漏洞 , 通过手机上的民生银行信用卡APP , 虚构航班延误的保险标的 , 反复多次以他人名义申请保险标的理赔款 , 共计骗取人民币227200元 。 其中 , 被告人孙典隆明知牛永冬使用其名义反复多次申请理赔款 , 为牛永冬提供身份信息、银行账户并协助转账 , 帮助牛永冬骗取人民币22400元 。
被告人牛永冬、孙典隆于2019年6月21日被抓获归案 。 被告人牛永冬赔偿被害单位损失人民币231200元 。
【延误|诈骗还是无罪?女子薅航班延误险羊毛 获利300万】法院认为 , 被告人牛永冬、孙典隆以非法占有为目的 , 虚构事实 , 骗取被害单位财产 , 且牛永冬骗取数额巨大 , 孙典隆骗取数额较大 , 二被告人的行为均已构成诈骗罪 , 依法应予刑罚惩被告人牛永冬犯诈骗罪 , 判处有期徒刑三年 , 并处罚金人民币六万元 。 被告人孙典隆犯诈骗罪 , 判处有期徒刑六个月 , 并处罚金人民币一万元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