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城|研究米沃什的导游图 | 米沃什灵魂自传《乌尔罗地》( 二 )


花城|研究米沃什的导游图 | 米沃什灵魂自传《乌尔罗地》
本文插图

▲《乌尔罗地 》
《乌尔罗地》真正记述的 , 是切斯瓦夫·米沃什“深奥”“含混”的诗歌下的根基 , 也就是人的存在状态问题 。 在这部作品中 , 米沃什一如既往地真实、坦诚 , 并不以自己受过最良好的教育为耻 , 对于自己相信存在绝对的善与恶一事也毫不避讳 。 书中此起彼伏的思绪无法用只言片语概括 , 但毫无疑问 , 都指向想象世界的必要性和对人的抽象化的批判 。 (萨吉克神父是与本书的成型过程最接近的人 , 对米沃什的作品也十分熟悉 。 他应作者之邀为《乌尔罗地》的波兰语原版撰写了精彩的导言 , 标题就是《另一重天地》 。 )
在米沃什看来 , 在形而上的意义上 , 十八世纪“科学的宇宙观”不仅使人失去了过去高于万物的地位 , 也使人逐渐丧失想象力 , 即将抽象观念化为具体图像的能力 。 在这种缺乏个性 , 只懂得共性和抽象的情况下 , 人不再是人 , 而只是数字 。 曾经的另一个世界消失了 , 我们只拥有数字的此世 。 这就是“乌尔罗”的含义 。浪漫主义的兴起(或者说 , 是米沃什对布莱克创造的“乌尔罗”一词的解读) , 实际上是人不甘于这种渺小地位的挣扎 。 而(以贝克特为代表的)二十世纪文学 , 在米沃什看来 , 是人的这种虚无状态的表现 。
在书中探讨的形而上学的问题以外 , 《乌尔罗地》对于喜爱米沃什的读者来说还有一重特殊的意义 。 这本书是作者一生中唯一一部声称并非为读者 , 而是“追随自由创作的手”产生的作品 , 也是作者的“灵魂自传” 。 它是 研究米沃什思想的导游图 。 已经熟悉米沃什的诗歌 , 以及《诗的见证》《米沃什词典》等作品的读者 , 阅读本书时也许会露出会心的微笑 。
但是 , 如果并不熟悉波兰文坛、未曾研究过存在哲学 , 甚至对作者本人也不是很了解 , 阅读这本书恐怕又是别一般感受了 。 因为本书各章节没有标题 , 译者按照各章内容将其大致分组 , 以方便读者 。 这只是一种分类的线索 , 并非唯一 , 也并不概括相应章节的全部内容 。
花城|研究米沃什的导游图 | 米沃什灵魂自传《乌尔罗地》
本文插图

本书第一至十章主要是一些个人的回忆和思考 。 第十一和十二章中 , 作者举了一位博士生布利克斯为例 , 介绍了关于贡布罗维奇的各家之言 。 在第十三章的一些个人的感触之后 , 作者在第十四和第十五章论述了陀思妥耶夫斯基和西方宗教想象 。 在米沃什看来 , 陀思妥耶夫斯基对“科学的世界观”将给人的内心造成的侵蚀早有预感 , 《卡拉马佐夫兄弟》《地下室手记》等作品中都有所表露 。
自第十六章起本书正文才算开始 , 作者花了几个章节 , 不吝笔墨地介绍了自己的远亲 , 原籍立陶宛的法国诗人奥斯卡·W·米沃什 。 作者对这位远房叔叔除了敬仰和爱戴 , 还有共情 , 因为两人同样处于流离的状态 , 并且拥有同样的立陶宛故乡 。 第二十一章中作者引述的埃里希·海勒的观点 , 可能是理解本书后半部分的关键 。 海勒讲述了歌德“反对牛顿的三十年战争” , 而米沃什接下来就介绍了四位自己心目中的“反牛顿”英雄 。 首先是波兰诗人亚当·密茨凯维奇 。 密茨凯维奇作为“民族诗人”的地位无人不晓 , 但是在米沃什看来 , 密茨凯维奇的伟大之处不在于他的爱国热情 , 而是他为波兰文学保留下来的无拘无束的浪漫想象 。 关于密茨凯维奇的论述见于第二十二至二十五章 。 接下来的第二十六至二十七章介绍了瑞典的想象力大师伊曼纽尔·斯威登堡 。 之后在第二十八至三十章出场的是“怒火指向培根、洛克、牛顿”的英国诗人威廉·布莱克 。 最后 , 在第三十一至三十六章 , 作者着重介绍了奥斯卡·米沃什的神哲学思想 。 在后者的构想中 , 时间、空间、物质三者通过运动联为一体 , 而人最终会回归失落的乐园 。 在米沃什看来 , 奥斯卡·米沃什的思想孕育着未来的新科学 , 到那时 , 科学不再是静止僵化的“客观真理” , 而是拓展想象的助剂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