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城|研究米沃什的导游图 | 米沃什灵魂自传《乌尔罗地》
北京联盟_本文原题:研究米沃什的导游图 | 米沃什灵魂自传《乌尔罗地》
“
我过去是谁?
而现在 , 当身处格里兹利峰上的工作室中眺望太平洋的时候 , 我又是谁?
我一直不愿意谈及自己的内心世界 , 有时会隐约触及 , 但也是小心翼翼且并不情愿 。
直到有一天我意识到 , 是时候战胜我一直以来对读者所深深抱有的不信任了 , 虽然这一刻对于我们变小的地球以及个体生命来说 , 都略显迟暮 。
这种不信任源自于我从事文学工作之初 , 那是遥远的三十年代……
——米沃什《乌尔罗地》
本文插图
在两个世界之间
《乌尔罗地》中译本前言
闫文驰
《 乌尔罗地》的创作大约始于一九七六年九月 , 其时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斯拉夫语言文学系教授切斯瓦夫·米沃什造访巴黎 , 借宿于老友约瑟夫·萨吉克神父三年前设立的“对话”中心 。 这是一处波兰侨民的文化中心 。米沃什可能是以与其同样研究思想史的老朋友萨吉克神父在多次的晚间长谈中获得了新的见解 , 成文于《乌尔罗地》一书 。 书中大量学术名词、略显生僻的典故和抽象的哲学讨论更是佐证了这种看法 。 但是 , 假如这本书只是记述米沃什教授的学术观点的专著 , 那么读者似乎并不需要看到它面世 。 “你能想象尼采会编辑什么文学选集吗?”贡布罗维奇和所有赏识切斯瓦夫·米沃什的诗歌才能的人都会发出这样的疑问 。 心灵自由的诗人何以甘为教书匠?或许只是为了谋生吧?
或许吧 。 毕竟 , 不管你多么渴望无拘无束 , 终归还是得在社会上找一个像样的职位 , 否则就是自找麻烦 , 甚至还可能让他人难堪 。 而背后的考量并不是经济上的 。 五十年代初 , 米沃什放弃外交官的身份 , 逃离波兰 , 赤手空拳来到巴黎这座见证了他一生许多悲喜的城市 。 “如何能在一个一无所有的世界中过上优越的生活?巴黎的回答干脆利落、毫不犹豫:‘可以!’”想来在巴黎做小编辑时 , 米沃什对《波西米亚人》和其中著名的自问自答并不陌生 。 像鲁道夫一样 , 诗人会说:我是谁?我是诗人 。 我靠什么生活?我生活 。 但为了生活是否一定需要做个体面的社会人 , 这是个问题 。 逃离是为了远离“被禁锢的头脑” , 然而 , 生活在西方世界 , 他真的找到自由了吗?或者 , 像米沃什自称的那样 , 作为一名真正的诗人 , “此处碰壁 , 彼处也碰壁” , 并且不得不“放下成见” , 才能姑且相信存在能理解和信任自己的读者?
本文插图
▲立陶宛
从后人以及世俗的视角回顾 , 我们甚至可以说作者的自述完全不是事实 。 哪有什么靠卖文糊口的落魄诗人?米沃什出身立陶宛的小贵族之家 , 经济条件可以说相当不错 。 他在文学道路上也走得颇为顺利 , 二十五岁就凭借诗集《三个冬天》在波兰语文坛占有一席之地 。 二战期间 , 他是地下抵抗运动中的战斗英雄 。 战后 , 米沃什被波兰人民政府先后任命为波兰驻美国使馆和驻法国使馆的文化专员 。 一九五○年 , 他离开巴黎 , 用了近十年 , 他在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找到了教职 。 米沃什的各种作品被翻译为超过四十四种语言 。 此外 , 他还被各种荣誉环绕 , 其中最著名的当然是在一九八○年获得的诺贝尔文学奖 。
不需要再重复切斯瓦夫·米沃什在世俗意义上的成功了 。 单论诗歌领域 , 他受到的尊崇已经足够多 。 约瑟夫·布罗茨基称赞他为“本世纪最伟大的诗人之一” 。 而米沃什的众多读者们认可的不仅是米沃什“世界性”的一面 。 就连令他本人有时感到与周围格格不入的“粗糙的东欧皮肤” , 在许多人看来 , 也不是什么瑕疵 , 而是自然地成为世界文学宝库的一部分 。 然而米沃什本人却始终怀有懊丧之情 , 说自己“或许本可以成为真正伟大的诗人” , 仿佛他的认知中 , “此天此地依然不够” , 在他生活的这个世界之上 , 总有一个更理想的世界 。
推荐阅读
- 跑步|什么样的夜跑会影响睡眠?最新研究给出了答案
- 慢阻肺|慢阻肺的支气管舒张剂治疗与心血管系统获益——浅议CLAIM研究
- 医学界|小学生研究“喝茶抗癌”获奖惹争议,喝茶究竟能不能抗癌?
- |维士与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交流
- 维士数字饮食|维士与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交流
- 健康干货桶|中国科大在生物医学光声成像研究中获进展
- 南阳情感帮|“你老公研究生,年薪50万,为啥离婚”朋友的话,我脸红说不出口
- |读《中国官僚政治研究》有感
- julie|担心被说自恋?研究显示分享自拍会让你更快乐!
- 血型|A、B、AB和O这4种血型,更容易患上哪种癌?研究给出了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