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院考古所中国考古网|苗霞:殷墟“石子窖”和“石子墓”性质探析


中国的考古发掘已有90余年 。 早年的考古发掘 , 由于可资比较的资料较少 , 对有些遗迹的定性存在一定的困难 。 随着发掘资料的逐渐增多 , 对遗迹性质的判定有了较多可资比较的依据 , 有些遗迹在后来的研究中得到了重新辨析 。 如河南辉县市琉璃阁第一灰坑H1不是灰坑而应是水井 , 废弃后成为当时人们进行某种祈求意义的宗教活动的场所;偃师二里头遗址“1号大墓”并非大型墓葬 , 而应为带夯土井坑的水井;安阳殷墟小屯特型墓M34不是墓葬而应是水井或具有冷藏功能的窖藏坑;20世纪30年代发掘的殷墟大司空TSKM030不是墓葬而是水井 。
对遗迹的准确定性 , 是进一步深入研究的基础 。 20世纪30年代在殷墟小屯宫殿宗庙区发掘过部分堆积大量石子的遗迹 , 石璋如先生称它们为“石子窖”和“石子墓” , 将它们的性质判定为“窖穴”和“墓葬” 。 从殷墟多年丰富的发掘资料看 , 对这些遗迹性质的判定尚有可商榷之处 。
一、“石子窖”和“石子墓”概述
20世纪二三十年代在殷墟小屯东北地共发掘53处建筑基址并将它们确定为殷墟宫殿宗庙区 , 根据性质和结构的不同分为甲组、乙组和丙组 , 在基址周围还发现有数量多且性质不同的基下窖、基层、基上窖、旁窖、探坑、基上墓、基下墓和基中墓等 。 石璋如先生对三组基址和其他遗迹进行了详细分析并撰有一系列的学术论著 , 《小屯的石子窖与石子墓》即为其中之一 , 文中的“石子窖”为4∶H16、7∶H30和5∶H14 , “石子墓”为M119和M236 。
(一)“石子窖”形制及出土遗物
4∶H16位于甲二基址西北侧 , 口距地表深1.03米 。 口部呈圆形 , 口径1.8米 , 9.4米深时至水面 。 深5.6米以下的灰土里有砂 , 深7.1米以下的灰土里有木炭 , 深8.4~9.4米之间为石子层 。 其内填黄褐色土、褐色土、灰黄色土和灰土 。 出土遗物有陶器、釉陶器、铜器、玉器、石器、骨器、蚌器、龟版、金块和300余块刻辞甲骨(图一) 。

社科院考古所中国考古网|苗霞:殷墟“石子窖”和“石子墓”性质探析
本文插图

5∶H14位于乙八基址西北部 , 口距地表深1.2米 。 口部呈长方形 , 东壁南北长2.2、西壁南北长2.4、东西宽1.12米 , 深12米未到底 , 9.3米深时至水面 。 其内填灰色土 。 深3.2米开始出现石子夹砂 , 地面下3.2~5.2米石子最多 , 距口部5.2米以下石子逐渐减少 。 出土遗物有陶器、铜器、石器、骨器、蚌器和木炭(图二) 。

社科院考古所中国考古网|苗霞:殷墟“石子窖”和“石子墓”性质探析
本文插图

7∶H30位于甲八基址西南部、甲九基址西北部 , 口距地表深3.8米(图三) 。 口部呈长方形 , 东西长2.05、南北宽1.5米 , 壁较直 , 6.8米以下的北壁向南凸 , 南壁向南凹 , 深8.3米到水面 , 之下未继续发掘 。 其内填灰色土 , 深1.9米以下开始出现大量石子 , 其中距地表深3.8~4.5米石子最多 。 出土遗物有陶器、铜器、石器、玉器、骨器、蚌器、金器和龟版等 , 其中有大量的无字龟甲骨版及墨书白陶、“花骨”等(图四) 。

社科院考古所中国考古网|苗霞:殷墟“石子窖”和“石子墓”性质探析
本文插图

以上三座“石子窖”有以下特征:(1)一座口部呈圆形 , 两座呈长方形;(2)深都在8米以上 , 甚至12米不到底 , 远远超过商代普通墓葬和窖藏坑的深度;(3)在不同的深度堆积有大小不一的石子;(4)出土遗物器类较多 , 有铜器、陶器、石器、骨器和蚌器 , 且有两座出土刻辞甲骨和金器 , 显然有别于殷墟普通墓葬出土遗物组合 。 综合上述特征 , 可以初步推断这三座“石子窖”应不是商代窖穴 。
(二)“石子墓”形制及出土遗物

【社科院考古所中国考古网|苗霞:殷墟“石子窖”和“石子墓”性质探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