宛央说历史|古代中外文化交流的发展规模及中外友好往来的影响


导语:国家间的文化交流对维系两国关系与促进彼此社会、经济发展有着重要且深远的意义 , 位于亚洲大陆东部的中国自古便懂得这个道理 , 从春秋战国开始我们已经开始了文化交流的进程 , 经过各王朝的更迭将对外的文化交流推向更高的地位 , 加强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当时的世界影响力 。 在长达几百年的友好往来中我国形成了别具一格的亚洲文化圈 , 与南亚、中亚、东南亚地区各国建立了友谊的桥梁 。 那么 , 古代中国为中外文化交流做出了哪些努力又取得了哪些成效呢?
隋朝开启了对西域地区的交流
隋炀帝作为我国第一位亲自率兵到达祁连山脉的君主 , 他对西域地区的文化交流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 在此之前西部的张掖地区与中原大陆一直未形成一个较为紧密的联系 , 这次西部的探索 , 为我国与西域地区的交融与借鉴打开了大门 。 隋炀帝西巡张掖时 , 由当地的长官主持召开了一次繁荣的经济交流大会 , 使我们对西域的了解更加深入 , 也树立了我国的形象 , 开启了与西域地区友好往来的道路 。

宛央说历史|古代中外文化交流的发展规模及中外友好往来的影响
本文插图

(图一隋炀帝西巡张掖)
唐朝的中外交流
由于唐太宗对境外少数民族实行兼容并包的政策 , 加上规模极大的开放措施 , 使我国对外文化交流规模扩大 。 宗教上交流的开展尤其体现唐代对外的开放性 。 唐代 , 人民开始接触聂斯托利派基督教 , 在当时首都长安是国际性大都城使得诸多教徒来到长安进行传教 , 并建造教堂 。 当时人们称其为景教 , 由于唐朝称拜庭占帝国为大秦 , 所以此教又称"大秦法" , 这点在杜环撰写的《经行记》中也有记载 。

宛央说历史|古代中外文化交流的发展规模及中外友好往来的影响
本文插图

(图二《经行记》封面)
在公元七世纪景教传入中国的时候 , 在长安城立了块石碑叫"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 , 足以见得景教在当时社会的流行之广 。 这块石碑虽是为外国基督教所做 , 但石碑上融合了许多中国元素 , 碑身形状与中国传统碑身形状一致 , 碑座也在龟身的基础上加入了龙的元素 , 不仅如此 , 对于传教士的叫法也被润色成了僧 , 教堂随之改叫成寺院 , 这展现了中外文化的交融 , 在外来文化中融入了中华传统文化 。

宛央说历史|古代中外文化交流的发展规模及中外友好往来的影响
本文插图

(图三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
可以说杜环这个人是促进唐朝与阿拉伯文化融合的使者 , 在杜环的《经行记》中有描述到阿拉伯的丝绸制品花式多、制作精巧 , 这种纺织技术便来源于中国 , 不仅如此 , 中国的造纸技术也传入到了阿拉伯 。 与此同时 , 中国同东亚与阿拉伯的瓷器贸易也在进行 , 形成了一条瓷器之路 , 中国有精美的瓷器 , 西域有晶莹剔透的玻璃杯 。 著名诗句"葡萄美酒夜光杯"所说的就是这种玻璃杯 , 证实了中外的商品交流 , 这足以表明 , 中古时期东西方之间的文化交流是十分广泛和频繁的 。

宛央说历史|古代中外文化交流的发展规模及中外友好往来的影响
本文插图

(图四夜光杯)
说道佛教的交流 , 我们会直接想到唐代鉴真和尚东渡 , 唐代是中日交流最为密切的时期之一 。 众所周知 , 唐朝时国力强盛 , 文明开化 , 这吸引了不少外国人来学习唐文化 , 他们将先进的中华文化带回到自己的国家时 , 便可以吸收精华与我国文化进行交融从而促进各国间文化的流动 。 这其中也不乏去日本传播中华文化的人士 。 例如受日本之邀 , 鉴真大师一行人去日本传道 , 将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思想带到日本 , 促进了中日文化交流与融合 , 增强了唐朝文化影响力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