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这10个人,才配称“先生”( 二 )

只有这10个人,才配称“先生”
马相伯辛亥革命后 , 马相伯以70岁高龄出任南京第一任市长 , 不久之后又辗转北大任校长 。 在北京 , 他与章太炎、梁启超、严复等人创办“函夏考文苑” , 与英华等人创办辅仁社 , 辅仁社成为后来北京四大名校之一的辅仁大学 。马相伯一生经历了5位皇帝 , 6位总统;他曾是李鸿章的助手 , 凭借的语言天赋 , 却是跟着糊表匠到处签订卖国条约 。 他顶着“卖国贼”的帽子 , 在谈判桌上争得面红耳赤 , 却始终无法力挽狂澜 。 在欧洲 , 他访问了那些最著名的大学 , 终于发现弱国自强之真理————“自强之道 , 以作育人才为本 , 求才之道 , 尤宜以设立学堂为先” 。 因此就有了他下定决心办学的经历 。“九一八”事变之后 , 马相伯以九十岁高龄 , 连续多次发表国难演说 , 为抗日救国不断奔走 。 1939年马相伯百岁诞辰 , 全国各地都在遥祝马相伯百年寿礼 , 国民政府给他颁发褒奖令 , 中共中央称其为“国家之光 , 人类之瑞” 。 而他自己却说 , “我是一条狗 , 叫了一百年 , 也没有把中国叫醒 。 ” 不久之后 , 国失巨匠 , 百岁老人溘然长逝 。04先生之张伯苓张伯苓的一生都与天津有关 , 与南开有关 。 1891年 , 15岁的张伯苓考入北洋水师学堂 。 然而仅仅过了三年 , 北洋水师在甲午海战中全军覆没 , 他目睹了晚清政府的腐败无能 。 1904年 , 张伯苓东渡日本 , 参观战胜国之所以战胜的理由————他考察早稻田、高等师范、高等工业等大学 , 亲见了明治维新时代日本教育之先进 。只有这10个人,才配称“先生”
张伯苓回国后 , 张伯苓立即着手创办中学————私立中学堂 。 1907年 , 乡绅将南开洼十亩土地捐给学堂 , 学堂迁建南开洼 , 定名“南开” 。 在此之后 , 张伯苓和“南开”的名字就没有再分开过 。 1917年 , 张伯苓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研究教育;1918年再次考察美国教育 , 他和严修、范源濂等人遍访了哥伦比亚大学、芝加哥大学、加利福尼亚大学等 。 回国后不久 , 南开大学诞生 。张伯苓秉着“痛矫时弊、育才救国”的目的来办教育 , 以教育来为社会谋进步 , 为中国之困局提供解决方法 。 他提倡“教授治校”、“师生治校”的方针 , 坚持南开要研究、解决中国问题 。1937年7月 , 日本全面进攻中国 , 天津首当其冲 , 南开大学、中学、女中全部被轰炸 , 身在南京的张伯苓闻讯当场昏厥 。 清醒之后的他发表“敌人此次轰炸南开 , 被毁者南开之物质;而南开之精神 , 将因此挫折而愈奋励!”不久之后 , 南开大学西迁长沙 , 和北大、清华组成长沙临时大学 。 随着日军的深入 , 长沙临时大学再次西迁昆明 , 也就是当下人尽皆知的西南联大 。 这所大学仅存半年 , 却硕果累累 , 为中国现当代科技、文化等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 1946年 , 南开回归天津 , 并改成国立南开大学 。05先生之陶行知“千教万教 , 教人求真; 千学万学 , 学做真人” 。这耳熟能详的对联 , 便出自陶行知先生之口 。 1908年 , 17岁的陶行知考入杭州广济医学堂 , 然而由于他并不信教 , 受到了这所教会学校的歧视 , 三天后陶行知弃学 , 这样一来 , 和近代诸多名人一样 , 陶行知也实践了“弃医从文” 。 第二年 , 他考入汇文书院 , 汇文书院后被改组成金陵大学 。 1914年 , 陶行知以第一的成绩毕业 , 随后赴美留学 , 在哥伦比亚大学学习教育学 , 师从杜威 , 成为胡适的师弟 。只有这10个人,才配称“先生”
陶行知回国后的陶行知 , 先后和蔡元培、晏阳初等人发起“中华教育改进社”、“中华平民教育促进社”等团体 , 推动社会教育 , 尤其是平民阶层的教育运动 。 1927年 , 陶行知创办晓庄学校 , 亲自实践推动平民教育 。 1932年创办生活教育社及山海工学团 。 陶行知尝试以教育为主要手段 , 来改善人民的生活 。 1933年 , 陶行知发起成立“中国教育学会” 。 1936年 , 陶行知发起国难教育社 , 并拟定《国难教育方案》 。1939年抗战期间 , 陶行知在重庆创办育才中学 。 1945年 , 在重庆创办社会大学 , 并出任校长 。 他亲拟“人民创造大社会 , 社会变成大学堂”的宗旨 , 推行民主教育 , 提倡“生活即教育”、“社会即校园”的口号 。抗战胜利后 , 陶行知回到上海 , 投入到反独裁、争民主的运动中 。 “捧着一颗心来 , 不带半根草去” , 1946年7月25日 , 因过度劳累 , 加上“李、闻事件”的刺激 , 陶行知英年早逝 。06先生之陈寅恪陈寅恪 , 20世纪最负盛名的历史、语言和国学大师 , 清华国学院“四大导师”之一 , 清华“百年四大哲人”之一 , 史学四大家之首 。 他的学问 , 被傅斯年称为“近三百年来 , 一人而已” 。陈寅恪身出名门 , 他和他的祖父陈宝箴、父亲陈三立、兄长陈衡恪、侄子陈封怀被称为“陈氏五杰” , 而陈寅恪则是陈氏家族成就最高的 。 陈寅恪的父亲陈三立是清末四公子之一 , 而陈寅恪在当时是惟一的正教授 , 陈寅恪也被称为“公子的公子 , 教授的教授” 。 正如同刘文典在侮辱沈从文的时候提到“只有陈寅恪配拿四百块”那样 , 陈寅恪的学术地位不可撼动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