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仝卓]仝卓事件引热议!看看民国政府如何处理高考公平问题?


[仝卓]仝卓事件引热议!看看民国政府如何处理高考公平问题?
文章图片
[仝卓]仝卓事件引热议!看看民国政府如何处理高考公平问题?
文章图片
文/狟先森
5月22日 , 仝卓在直播中自曝通过一些方式成功将自己高考身份从往届生改成了应届生 , 一时在网络空间激起千层浪 。 23日仝卓面对网友的质疑声 , 指责网友的责骂没有道理 , 且没有正面回应改高考身份一事 。 事情发酵至29日 , 仝卓正式公开道歉 。 仝卓事件之所以产生这么大的影响 , 原因在于他触碰到了高考制度的一个底线:公平 。
图:仝卓致歉信当时间倒转至民国 , 这一时期又有怎样的高考制度 , 其公平性又如何?
01 自主招生制整个民国时期 , 高考制度以高校自主招生为主导 。 1912年—1932年 , 20年时间完全实行高校自主招生制度 。 这一制度期间出现几年的短暂变化 , 但抗战爆发后 , 高校又恢复了自主招生模式 , 并延续至1949年 。
自主招生制度相当灵活 , 政府几乎不加干涉 。 无论是公立还是私立高校 , 完全可以根据自身实际工作的进度决定考试时间和考试次数 。 假如高校在第一次考试后发现生源质量不乐观 , 或者考试后发现还有名额空缺 , 会举行第二次考试 , 类似“一年多考” 。 高校当然也可以根据生源情况决定本校的招生范围 。
【[仝卓]仝卓事件引热议!看看民国政府如何处理高考公平问题?】
图:1933年清华大学入学试题考试内容完全根据各校情况 , 由各校教授自主命题 。 一般会根据本校的专业、学科特点确定考试科目及其考试的重点 。 有意思的是 , 高考命题可以反映那个学校的教学理念和学风气质 。 新文化运动时期 , 作为新思想前沿阵地的北大就在命题上侧重文学 , 但同时期的清华大学则偏重数学和外语 。 命题权也完全交给各系的教授 。
高校在实行自主招生制时 , 虽然极力确保每位考生的机会平等 , 但往往无法真正实现公平 。 第一 , 就经费而言 , 对于内陆一般学生而言 , 远赴北京、上海、南京参加考试是非常困难的;第二 , 高校完全自主命题 , 对于偏远地区的考生有些不友好 , 事实上这些考生无法和城市考生同等竞争 。 这样的公平 , 更多是形式上的 。
自主招生的弊端引起了国民政府的注意 , 推动着政府推行统考制 。
02 统一考试制国民政府从1933年开始逐步介入高校招生制度 , 起初只是限制高校随意改变各专业招生比例 。 1933年5月 , 教育部下令要求各高校严格按照各专业比例招生 , 禁止私自增减招生数额;1935年民国政府正式颁布新规 , 要求各高校按学科限额招生;1937年 , 教育部在有条件的部分高校试行联合招生 , 并严格按照文理科学生招生比例招生 , 以此平衡文理科学生的招生比例 。
经过几年的干预 , 1938年6月 , 国民政府正式在国统区推行统考制 。
此时抗战已有一年 , 这一制度显得有些姗姗来迟 , 无论如何 , 总算是行动了 。 教育部规定高校在出题时要以“高中课程为限、通用教科书为依据 。 ”题量别太大 , 以“一般考生规定数内完卷着为准 。 ”针对自主招生最受诟病的考试难度问题 , 明文规定题目“较难与较易者各占25% , 难易适中者占50%”一定程度上维护了考试公平 。
由于抗战形势恶化 , 1938年实行的统考制于1941年被迫中断 。 因此 , 出现了适应战争环境的高校联合招生制 。
03 联合招生制1942年8月1日 , 教育部发布公告 , 宣布将国统区划分成各个考区 , 并要求各考区内的公立院校“在条件许可下 , 试行联合招生 。 ”具体措施就是由各考区的高校成立联合招生委员会 , 统一负责考试时间及命题 。 虽然原则上禁止跨区报考 , 但仍然给予高校很大的自主权 , 规定“委托他区代招学生 , 应由校区自行商定 。 ”直到抗战结束 , 各个考区范围虽然有所变动 , 但基本还是沿用着这种“联考”形式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