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云之声|一百年前的这个经典实验,证明操控人的悲欢是如此简单 | 把科学带回家( 二 )
不仅如此 , 华生和 Rayner 还观察到了刺激泛化——小艾伯特不但害怕白鼠 , 还开始惧怕其他毛茸茸的东西 , 比如毛皮大衣 , 以及华生戴的假面具 。
本文插图
本文插图
经过条件反射训练后 , 小艾伯特开始躲避妖怪面具和兔子 。
虽然小艾伯特被成功“植入”对白鼠以及带毛物品的害怕 , 但是由于孩子的妈妈在实验后很快将他带走 , 华生无法将这种恐惧联想从他脑中消除 。
而因为和 Rayner 传出绯闻 , 华生在1920年10月辞去了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教职 , 没能继续这个实验 , 小艾伯特研究也成了他研究生涯的终章 。
用现在的标准看 , 这个实验有许多缺陷 , 比如样本量太小 , 缺少对照组 , 实验者对实验假设知情 , 而不是更加客观的“双盲” 。更重要的是 , 按照现在的研究伦理标准 , 小艾伯特实验在一开始就不可能过审 。
本文插图
不过 , 科研伦理和它所反映的社会规范一样 , 都是在试错中演化的 。 美国心理学会 (APA)直到30多年后才颁布第一版实验伦理准则 。 在一战刚结束的1920年 , 不受约束的行为研究领域拥有很大的学术自由 。
在这段伦理真空期出现了一系列人类行为研究领域的经典 , 比如1961年证明普通人迫于权威会对他人施暴的 米尔格拉姆实验(Milgram experiment) , 还有我们介绍过的利用精神打击把正常儿童变口吃的 魔鬼研究(点我查看)。
本文插图
50年前 , 耶鲁大学心理学家米尔格拉姆想要研究普通人是否会因为服从权威而犯下和纳粹一样的罪行 。 在米尔格拉姆实验中 , 迫于实验者的权威 , 65%的参与者给另一个房间的人施加了450伏的电击 。 电击和另一个房间的人都是假扮的 , 没有人受伤 。 图片来源:Behavioral Scientist
从这种意义上来讲 , 小艾伯特实验是独一无二的 。
华生之后 , 学界和民众都很在意小艾伯特成年后是否会留下实验的阴影 , 幼儿时期的条件反射训练是否有长期的效应 。
在华生看来 , 他的实验在长期看并没有什么危害 。 而小艾伯特不怎么爱哭闹 , 这也是华生挑选他的理由 , 他认为这样的孩子不容易受到条件反射的长期影响 。
不过 , 华生本人留下的线索也就只有这些了 , 因为 笃信“人死不留名”的他在死前烧掉了自己的所有手稿 , 因此我们也没办法从他遗留的资料中获取小艾伯特的一手信息 。
本文插图
不过在几年前 , 有人扒出了小艾伯特的动向 。 长大的小艾伯特出现了两个版本 , 这两个版本的命运截然不同 。
根据华生发表的文献 , 能确定的一点是 , 小艾伯特的母亲是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院的孤儿院 Harriet Lane Home 的一位乳母 。 这位贫困的乳母仅拿到了1美金(相当于现在的20美元)的实验参与报酬 。
根据这个线索 , 阿帕拉契州立大学的心理学家 Hall P. Beck 搜集了一系列资料 , 并于2009年和2012年在 American Psychologist 上发表了两篇论文 , 提出当时的孤儿院的一位乳母 Arvilla Merritte 的儿子 Douglas Merritte 就是当年的小艾伯特 。
这个 Douglas Merritte 出生时就患有脑积水 , 他在1925年5月10日死于这个先天疾病 , 死时仅6岁 。
推荐阅读
- 浙江之声|刚刚!5.1级地震
- 东明之声|数十年如一日,记东明县小井镇牛俊丽老师的孝老爱亲故事
- 奥迪|法系车的“翻身之作”,比奥迪A6漂亮一百倍,不足20万
- 车坛之声|4S店来“贵客”,60名美女来提车,最终结果让销售员哭笑不得!
- 神武2手游|同人小说 | 三界封魔(一百九十三)峰回路转 义薄云天
- 天津海之声听力|如果你是虚胖,祛湿后可以瘦一圈
- 林肯飞行家|和X5、Q7同级,起步就是3.0T V6,60多万的车开出一百万的气势
- 文艺之声|聚焦精准脱贫,展现忠诚奉献——长篇小说《战国红》即将开播
- 小众生活|街拍:美女穿搭出高冷风造型,看一百遍也不厌
- 老年之声TB|怕上火就喝“夏天第一花”,不仅能清热解毒,还能美容养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