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华为和它的“备胎”大军们( 四 )


这样的做法也与投资机构在半导体领域的原有规则不大相同 , 而是跟阿里、腾讯、百度等互联网大厂相似 。
一般来讲 , 投资机构找硬科技的投资项目主要会关注两点:一是创始人背景;二是核心技术优势 。 其次再根据行业发展和资本情况进行判断 。 而BAT在投资时除了考虑上述几点 , 还会跟自身的业务拓展和技术短板相结合 。
据投中网报道 , 一般情况下华为对外投资的过程是:业务部门发现某家公司掌握的技术对其业务有帮助之后 , 将标的提报给企业发展部 , 由企业发展部考察评估后提交给常务董事会决策 。
值得一提的是 , 不管是华为的投资前期做法还是后续“补给” , 都在印证华为高管多次提到的“不做纯财务投资” 。
这样的投资方式也被外界看做是华为的“金手指” , 通俗来讲就是点到谁 , 谁就能被“点石成金” 。
其实 , 在成立哈勃之前 , 华为内部一直有这样一个原则:下不碰数据、上不碰应用 , 中不做投资 。 所以成立哈勃投资的举动 , 代表华为在残酷的现实正在打破着原则 , 不仅是自己的 , 也有行业的 , 毕竟不破不立 。
还需要承认的是 , 哈勃投资积极在芯片行业出手 , 对国内芯片的发展也有着不容小觑的推动作用 。
如果说一些基金和投资机构的资本注入 , 让国内芯片企业上了公路 , 那哈勃投资给钱 , 给订单的粗暴做法则带领这些企业跑上了高速 。
当然 , 华为在半导体行业 , 在芯片技术上能做的也是非常有限的 。
美国市场研究机构IC Insights在其最新简报中提出 , 除非发生突变 , 否则到2025年 , 中国国产集成电路产业规模恐只相当于2025目标的三分之一 。 这样的产业发展速度 , 不足以保证信息技术产业的自主可控 。
一直以来 , 半导体一直是大国之间的必争要塞 , 当前 , 芯片行业正在面临摩尔定律的极限 , 谁能率先攻破壁垒 , 谁将为国际半导体行业带来变数 。 除了美国之外 , 各国都在期盼半导体行业竞争格局发生改变 。
毫无疑问 , 美国“实体清单”升级的压力 , 正在逼迫华为的成长 , 但国产芯片究竟何时才能长成参天大树 , 没人知道答案 。
【华为华为和它的“备胎”大军们】和有趣的人交流 , 猎云读者群欢迎你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猎云网 。 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 , 不代表和讯网立场 。 投资者据此操作 , 风险请自担 。
(责任编辑:张洋 HN080)


推荐阅读